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可以说是每一天最愉悦、最放松的活动。

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可以放下工作,放下焦虑,愉悦地开启自己手机的娱乐模式,或者和三两好友畅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少朋友并没有时间、或者不会做饭,快餐和外卖就成为了最佳选项。

据调研结果显示,近几年中国的外卖用户量基本都维持在5亿人以上,在网民中占比百分之四十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网友们一半都是外卖用户,除去年长的朋友们,年轻一代几乎都点过外卖。

现代人是如此,那古人如果不想自己做又不想出去吃,怎么办?难道古时候也有外卖服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的雏形,按需做饭

外卖业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展出来的,当然是在长时间里不断发展,最后才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够凭空臆想外卖的发展,在古籍中还是能找到外卖的发展轨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最早的雏形大致在唐代时期,《唐国史补》中记载道,唐德宗曾经提拔了一个名叫吴凑的官员为京兆尹。

这可是一个大官,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不仅能够管理京城的事务,还能够在中央参政议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吴凑非常高兴,为了表达对德宗的尊敬以及感谢同僚的支持,吴凑在府上设宴。

设宴可不是一件小事,光是准备菜肴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就像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早上早早起床,准备了一天半载的才备好晚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吴凑还担心酒楼能不能按时准备好菜肴的时候,府中的下人却已经把宴席安排好了。

这让吴凑感到非常震惊,一问仆人才知道,原来当时的东市、西市都已经有了专门准备宴席菜肴的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仆人只需要去选菜然后打包回来就有热乎菜吃了,即使是三五百人的宴席,也能很快就筹备好。

对于大户人家来说,自己想吃什么只需要命令自己府中的下人去取就好了,从某种意义上,这比现在的外卖还要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在如今,城郊可能都已经属于配送范围之外,商家不配送了,但是下人却可以去取。

《唐国史补》中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凑疾驱,诸客至府,已列筵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问曰,何速。吏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馔,常可立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户人家能够派出下人去饭店取餐,那么饭店能否衍生出送餐服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的超便利送餐服务

外卖这一词可以追溯的历史,最早就是在宋朝,当时自然还不叫外卖,而是叫索唤。

这个名字大抵是呼叫索要之物的意思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商品经济史无前例飞速发展的朝代,宋朝创立出了不少划时代的物品,“索唤”也是其中之一。

放在唐代,这种上门送餐服务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了宋代,不少百姓钱包都充裕了起来,大家虽然不能随心所欲的点单,但也能提前预定外卖服务了。

在史书中就有记载宋代三种不同的外卖配送方式,可以说店家是为每个阶层都精心考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店家会雇人上门喊买,就像是大家小时候都听过的“老面馒头”一样。

商家会将自己的菜用担子挑着,路过居民区的时候就会叫卖一下,有需要的再上门售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了,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吃到饭,但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

大家不能自主选择想要的菜品,只能在担子里挑,不禁可能出现担子没装这道菜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商家做的好吃的菜或许会被先前购买的客户买完。

所以,第二种方式相比起来就更加优秀,也更加节省成本。

不少百姓和普通的富裕人家会选择预订,先和关系比较好的酒店约定好这几日的菜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酒楼只需要按时按量将约定好的菜肴做好,配送到顾客家中就好了,这样顾客既能够选择自己想吃的菜,也能享受到上门服务。

还不用担心出现叫卖的人今天没来这个区域卖菜的情况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缺点还是有的,毕竟不能每天更新菜单,而是几日几日的选择菜品。

所以,不少富商还是会选择最好的方案——专人点菜、专人配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中的下人会提前询问家中主人今日想要吃的菜肴,甚至是问这餐想吃的菜肴。

然后去到酒楼里下单,再由酒楼的人按时配送上门,然后收到菜肴之后再付款。

甚至这些大户人家还会给配送菜肴的人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宋代不少酒楼里面的菜肴都非常美味,就连皇帝吃了都啧啧称奇。

有一次宋高宗赵构出宫微服私访,由于探查民情花费的时间有些多,所以回宫就稍微晚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天色已暗,赵构也想吃点东西,看看百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找了家路边的“大排档”就开始点菜“用膳”。

这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路边这“大排档”的菜肴居然不比皇宫中御厨做的差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食材方面没有那么顶级,但是调味确实非常不错,赵构非常高兴,当即就给小二赏了不少钱。

从那之后大家也就知道了,其实民间有些店铺的菜肴能和皇宫里的一样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南宋的孝宗皇帝就非常喜欢“点外卖”。

史书里面甚至还记载了他最喜欢的几家店铺,比如什么李婆杂菜羹、戈家甜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给小费也给的非常豪爽,值一贯的菜肴,他能直接给两贯的钱,直接双倍打赏。

名画中的“外卖小哥”

为啥能非常笃定的说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外卖呢?因为这不仅是有史书记载的,还是有图画文献记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出名的无疑是《东京梦华录》(北宋)以及《清明上河图》(北宋),这两堪称是宋代居民生活写实巅峰之作。

首先,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非常明确地提到外卖(也就是索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

而在《清明上河图》里,张择端就直接把外卖小哥给画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哥一手拿着不知道谁家的外卖,另一只手还拿着餐具,身上似乎还穿着围裙。

两个历史资料一起证明了,古代是有外卖服务的。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大城市的酒楼服务就更加完善了,不仅仅有外卖服务,还开始对外卖服务进行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楼开始提供一次性的餐具,让顾客能有更好的用餐体验,一些酒楼还会提供厨师上门服务。

直接一对一专门服务,还会给宴会的的宾客下请帖,饭后而一会提供保洁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还有一个问题,古代的时候交通并没有现代这么便利,去哪基本都是靠马车甚至是步行。

在城市里“送外卖”肯定只能靠步行,加上城市又比较大,古人是怎么保证饭菜能够在送到的时候依旧温热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式各样的保温餐具

在不少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见一些富贵之家用下午茶的时候会拿出一个箱子。

一拉开就是两层或者三层的糕点,携带算是比较方便,而这就是古代用的食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盒子往往是由木头、漆器所作,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所以有不少酒楼在配送近距离“外卖”的时候,就会选择用这种食盒来装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大户人家甚至会专门定制看上去华丽、昂贵的食盒,在出门游玩的时候让下人提着。

这样游玩的时候饿了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彰显一波自己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种木制的食盒保温效果肯定没有现代的保温餐具那么好,一旦路途稍远一点就变成冷菜了。

于是古人还想了一个法子。

他们制作了一种两层陶瓷的餐具,上面一层的陶瓷稍薄,下层的陶瓷稍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中间则是空的,用来装热水,被称为“温盘”。

由于陶瓷的保温性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了,再加上成本也不是特别高,用来当保温用品正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温盘的保温,再加上食盒的隔绝,不少菜肴都能够保证不会在配送途中变冷。

如今不少的博物馆都收藏有不同时期的“外卖”业文物,其中很多的用具制作精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优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外卖这种如此舒心的业务原来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

古人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地优化用餐者的体验,从最开始的快餐形式到后来的送餐上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是一对一专门服务,改善菜肴的配送条件,这些进步都体现出了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

从最开始的达官贵人、富裕商贾的专享服务,到后来的市民百姓皆可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古代的“外卖”业与现代相比还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在各阶层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