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30家龙头单位组团到上海高校引才,有岗位年薪超百万

又是一年“金三银四”春招季,高校应届生发起就业冲刺,多地进入引才关键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5日,2024年上海青年人才专场对接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南方+ 张晋 拍摄

为引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助力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3月13日-15日,“粤好服务·粤聚人才”招才引智系列活动——2024年上海青年人才专场对接会暨就业工作交流会在上海举办。

南方+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联合主办,广东省人才服务局承办,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广东省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邀请30家龙头企事业单位组团赴沪,走进“复交同财”重点高校招才引智。

企业足够好,学生愿意来

“首份工作还是希望起点高些,公司本身也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活动最后一天上午,在同济大学对接会现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告诉南方+记者,自己看到参加广东过来的公司实力强,且和专业对口,就过来投简历。

记者了解到,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均为业内“第一梯队”,既有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国家实验室、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重磅级科研单位,又有中国建筑、华大基因、TCL科技等备受人才青睐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新兴科技前沿机构。

“我们今年招聘的人数和往年持平,大约180人,欢迎各地的人才到华南工作。”中建四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上海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可以支撑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二是公司在人才选聘和使用上一直坚持吸纳五湖四海的毕业生,展现央企在促就业方面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生向中建四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投递简历。 南方+ 张晋 拍摄

华大集团现场负责人告诉南方+记者,此次招聘需求的岗位涉及生物信息类、生物与生化技术类、信息技术类、仪器开发类,等等。此前,领英中国发布2023年度“领英MostIn全球化企业人才管理奖”名单,华大集团荣膺“全球人才吸引力雇主奖”。

据介绍,在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比达60%,直接面向硕博青年科技人才的岗位超500个占45%,用人单位招聘需求最多者达389人。各单位岗位平均年薪约20万元,最高年薪达130万元,部分单位给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奖励达70%;人才需求以理工科为主,涉及计算机、材料、电子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工程师,占岗位总数47%。

多位前去应聘的学生告诉南方+记者,除了薪酬待遇和成长空间,工作地点也是求职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有同学称,广东改革开放的时间早、经济发达,广州、深圳、佛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2025年毕业的广州籍博士三年级学生去了解情况,希望以后有机会回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在看用人单位宣传册。 南方+ 张晋 拍摄

广东与上海重点高校建立在沪引才长效化机制

南方+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提供1100余个优质岗位,吸引同济、上交、复旦等高校837名毕业生入场洽谈,接收人才简历1143份,其中硕博研究生482人次,544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初步对接成功率65%,对接成功率、满意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听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宣讲。 南方+ 张晋 拍摄

此外,本次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是继去年走进“清北人”跨省引才活动的延续,也是今年首次省级层面组团跨省引才活动。

为精准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助力产业科技创新,由广东驻沪办、省人才局、科研院所代表团组成的引才团还与上海重点高校开展了工作交流对接,建立起在沪引才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其中,广东驻沪办发挥“桥头堡”优势,提前深入“复交同财”与高校就业中心、重点院系打好对接基础;省人才局当好引才“店小二”,现场推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生态、人才政策,发动毕业生积极参加现场对接会,摸查在沪高校毕业生和青年科技人才来粤发展意向,提出促进沪粤两地人才流动的合作举措;广东引才机构代表团送岗位、明待遇,亮出“干货”。

经过交流,广东与各高校达成四项省校合作共识。一是建立招才引智长期合作机制,推动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广东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互利共赢”。二是联合开展“研学+实习”毕业生走进湾区活动,推动毕业生了解湾区、选择湾区、留在湾区。三是依托在沪高校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双向互设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本硕博等各层次人才供需匹配。四是借“外脑”助力湾区建设,柔性引进更多高校顶尖专家团队服务广东、建设广东。

此次上海“粤好服务·粤聚人才”对接会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继续抓住“金三银四”高校引才关键期,赴西安、哈尔滨开展省校合作招才引智对接活动,携名企优岗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粤工作。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