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规划VS策划
这里有独具重庆特色的山水资源,东临嘉陵江,西靠歌乐山,中间五山夹两溪,水随山而行。磁器口古镇就位于嘉陵江岸,红岩魂广场、白公馆和渣滓洞,也就是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位于歌乐山边。
优越的山水环境孕育了这里不平凡的生平。西周时期巴人在重庆建立巴国,这里便设立了市场,成为城市重要的发源地,从此以后,这里便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风口,不同时代的层积,让这里也成为了重庆历史的集中缩影。
现在歌乐山烈士陵园和磁器口古镇已经成为重庆重要的文化名片,随着旅游的逐步兴起,都成了4A级景区,2018年2个景区接待游客量累计达到约2000万人次。其中磁器口古镇0.15平方公里游览区域接待了1200万人次的游客,平均1公顷要服务80万人次,成为全国游客密度最高的景区之一,远超丽江、乌镇等热门景区。
项目组进一步从国家政策要求、城市发展需求、周边发展格局、片区资源禀赋、片区更新诉求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分析和研判,最终项目组抓住了3点。
1、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而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文化领域的区域地位却显得差强人意,对比法国巴黎左岸、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中国乌镇等类似地区的发展经验,项目组认为片区有机会成为重庆对外文化交往窗口。
2、在重庆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这个片区在重庆两江四岸发展主轴空间序列上处在重要的节点位置,北面是智能创新湾区,东面是解放碑方向的历史人文湾区,坐拥西部科学城、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发展腹地,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山水人文优势,融入到城市发展格局中去。
3、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讲,磁器口古镇是重庆主城现存最悠久传统的巴渝风貌片区,生动演绎了中国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对于新时代新山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三点,项目组在策划基础上对片区定位进行了调整,强调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发展导向,明晰片区在城市中的价值定位和角色-巴渝活化石,文化新地标,确定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从景区到景城相融、复合发展的城区,项目组的提案得到了认可,区里要求策划单位落实提案。
第二:古镇X.0
1. 磁器口1.0——观光为主,逛吃逛吃
上图(左)是磁器口古镇航拍图。从热力图(右)可以看出基本上是单线程的游览。去过磁器口古镇的人应该有体会,游客基本上都集中在主街上。主街上自然是人气爆棚,但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基本上就是逛吃半天就走了。为了更好地传承古镇文化,区里特意在马鞍山上修建了记忆博物馆,但少有人问津。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一边有人气,没文气;一边有文气,没人气;游客说古镇很有特色但文化气息不足。
2. 磁器口2.0——历史再现,强化体验
有文化设施但是没有人来怎么办呢?项目组做的第一件事是对整个古镇进行扩容,围着马鞍山形成环线,同时在景区扩大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分区,让它的体验感更强。在此基础上,倡导文化与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相结合,构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一方面提升游客的文旅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古镇文化在游客的逛吃逛吃中得以存续。
3. 磁器口3.0——升级场景,引领风尚
磁器口片区作为重庆文化名片,在重庆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成为重庆对外文化交往窗口。项目组进一步结合磁器口古镇的历史基因和空间禀赋,以山地、非遗、美食三个主题拓展对外文化交往场景,提升文化能级。
4. 磁器口4.0——弹性参与,创造未来
磁器口历史的辉煌,源自于不同时代的创新,未来的辉煌同样也需要创新。因此,项目组进一步提出结合街道、公园、广场去构建具有弹性的新文化场景,为大学生、创新人群提供属于他们的文化交互场,让他们去创造磁器口新的文化。
按照这样的思路,项目组按照总体定位确定的方向,形成了整个地区的功能策略——强化文化旅游,拓展文创科创,培育文化博览,构建以文化事业引领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生态圈,形成景区、城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基于此策略,形成了以“最红岩”杨家山片区、“最巴渝”马鞍山片区为引领,“最文艺”凤凰山片区、“最创意”特钢厂片区为支持,“最国际”康明斯片区为纽带,5大文化IP功能区协同共荣、弹性生长的更新发展框架。
第三:保护规划+
磁器口古镇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早在2000年重庆大学张兴国教授就领衔编制了古镇的保护规划。这个保护规划在过去20年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规划的执行让磁器口古镇历史空间得以传承,成为重庆主城区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巴渝风貌片区。
但当放大到周边区域,却不尽如人意。下图是一张现状照片,很多游客会在这构筑物里观看古镇,但是它不是观景平台。多年以前,政府从优化城市交通的角度考虑,准备沿嘉陵江整体高架建设滨江路,如果这条路通了,古镇与嘉陵江3000年的联系就断了。好在通过众多前辈的努力,最终沙滨路采用江底下穿的方式通过此区域。
而这只是这个地区过去20年的一个缩影,城市建设在不断地冲击这个地区。保护范围内控制得比较好,而外围高层住区、巨形基础设施与古镇风貌格格不入,对山水环境也产生消极的利用,很多城市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2019年区里组织对磁器口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拓展了保护区范围,保护力度更大了。但如果不对保护区外围加以管控,前20年的情况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所以项目组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总体发展框架,对整个地区进一步提出了提升策略,着眼大系统,着力微更新,对开放空间、城市形态、建筑风貌等做了系统的提升指引。
区别于一般的地区更新,项目组认为历史地区尤其要思考如何塑造高质量的文化空间。针对歌磁片区,项目组聚焦于“山水”“文城”2个关键词。
·山水
考虑山水视廊,包括山水视域的控制,引导山水可见,同时激活山水公园。通过生态底色还原,文化再现,结合人的需求,营造一个活力交互场所,通过景城连接让公园山水城市有机结合。
山水是这里的立城之本,项目组强调活力山水的策略。一是控高,控制重要的山山视廊,山水视域,让山水可见。二是激活,打造山水公园,让宝贵的山水空间,再次成为具有活力的人文场所。三是链接,通过开放街区、魅力街道、山城步道等将山水与城市融为一体,让文化在这里无界交互。
·文城
片区历史层积的特点很显著,项目组提出多彩山城的策略。一是充分尊重城市的记忆,保护不同时代的风貌,采用微更新的方式,运用现代的手法让老建筑焕然一新,而不是用巴渝风或民国风这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风貌去整合;二是借鉴传统巴渝风貌的营城智慧,对割裂的城市空间进行织补,让这个地区与城市再次合而为一。
方案得到了市区以及老百姓的认可,项目组也参与到更新规划后续实施过程中来,并跟进一系列项目。
第四: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推进城市历史地区更新?结合三个片段,有3点思考:
第一,历史地区与城市的关系——从“偏安一隅”迈向“融入全局”。历史地区作为城市的稀缺性、高价值资源,不应只是一个文化孤岛,更应主动融入城市,寻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地位,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价值。
第二,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从“再现历史”迈向“引领未来”。历史地区作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功能载体,不应局限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再现,更应进一步结合城市需求创新文化发展载体,写意当代,引领未来,实现城市文化的永续发展。
第三,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保护底线”迈向“发展标线”。历史地区作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不应局限于保护规划的底线,更应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线,铸就与其文化价值相匹配的魅力场所。
最后要感谢重庆市、区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参与到一系列城市重要历史地区的更新实践,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个城市,更加深刻地认识成渝第四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