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太子读书"这句歇后语的意思等同于"没戏了"。这句话在当代的含义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如今我们用这句话来对待不公平的社会竞争,对高高在上的"太子"们,言辞之间不免有些怨气。如果我们追溯到古代,就会发现"陪太子读书"其实是一个正式的官位,这些人被称为"侍读"或"侍讲"

侍读的缘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侍读制度是在侍讲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侍讲最初出现于东汉,当时它还并不是一个官名,而是说一些大臣进宫教授太子学习的行为。也就相当于太子的老师。这些侍讲者往往学识渊博,富有处世智慧和政治眼光,他们的教育对于汉明帝和汉章帝等杰出的皇帝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东汉后期侍讲正式成为一种制度,这些为皇帝或者太子讲课的大臣,也获得了皇帝之师的称号,再加上他们雄厚的家庭背景和学术成就,在当时是很受尊重的。

到了南朝,"侍读"这个名词开始出现了。不同于东汉时期的侍讲,侍读这个词专门指的是东宫的官员给太子讲授经典。在南朝,太子所居住的东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组织,太子的东宫势力甚至相对于皇帝的政权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此可见,给太子讲授经典的侍读,很可能地位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时期侍读和侍讲制度同时并存,可见北魏的统治者对于太子皇室成员的教育是极度重视的。然而在战乱中,这个制度曾经一度消失,后来在唐玄宗时,才恢复了侍读制度。这些侍读者带有学士的头衔,实质上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侍读还不太一样,跟东汉的侍讲更为接近。

我们可以看出,侍讲和侍读是皇帝或太子实际意义上的老师,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并不比不上太子和皇帝真正的老师——太傅和太保

侍读的地位究竟如何

太保和太傅才是皇帝和太子真正的老师,他们在名义上并不臣服于皇帝和太子。但是南北朝的侍讲和侍读,从地位上来说,仍然是皇帝和太子的臣子,他们讲学的态度要谦恭,循循善诱,而且还要接受皇帝和太子的各种命令。这样看上去,虽然他们是皇家实际意义上的老师,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当成老师来尊重。相比太保和太傅,侍读者未免有点丧失尊严,尽管他们的才华和学识可能并不亚于太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如果我们关注一些史实,就会发现历史上的这些皇帝对侍讲还是非常尊重的。侍讲不仅能接受皇帝和皇子的礼节,而且太子登基以后,会感激他们教导的恩情给予他们非常丰厚的赏赐,加官进爵,甚至终身供奉。

比如大臣寻敕,给东宫太子教授《论语》等儒家经典,虽然并不是太傅,只是一个东宫侍读,但太子景仰他渊博的学识,对他非常敬重,不在乎君臣身份之别,而是以对待尊师的礼节来对待寻敕。这样的例子在南北朝时期还有很多,说明这些年高德劭的侍读对于太子的教育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也体现了南北朝统治者尊师重道的良好品格。

南朝侍读的职责——讲授五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朝时期侍读侍讲的职责,曾被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解中,简单地概括为讲授五经。所以南朝的统治者,把是否透彻钻研过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理解深刻,运用自如,作为选择侍读的最重要标准。

《论语》《孝经》属于基本功,相对于《毛诗》《左传》的钻研,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精通史学和《春秋左传》的徐伯阳,"深明《毛诗》"擅长老庄辩难的顾越,像这样的人才,被统治者发现以后,几乎都会立马得到提拔,就算出身并不高贵,也能够得到进入东宫侍奉太子读书的机会。

对于儒家经典掌握的程度,几乎决定了大臣是否被重用,这也可以看出南朝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侍读者往往都有大臣的身份,年龄上自然和年幼的太子有很大的差距,似乎和我们想象中陪太子读书的太子同龄人的形象不太一样。真正陪太子读书的同龄人,他们的地位会更低一些,被称为"陪读"。 古代皇室为了太子的教育,常常会从宗亲大臣的孩子中挑选一些品格比较优秀的,做来作为太子的学伴和玩伴。皇室挑选陪读,往往并不像挑选侍读那样要求极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孩子聪明与否,也并不影响是否会被选为太子侍读。从本质上来说,太子侍读只是陪伴太子学习,给太子做个伴而已。但皇室还是会尽量挑选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让他们在陪伴太子的过程中,对太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朝严选侍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期选拔太子侍读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太子侍读候选人的门第必须是高门大户;其次,在品格和智力方面必须非常优秀,而且要求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如果候选人的出身并不好,那么除非他在学术方面有非常惊人的成就,已经是高度知名的学者,否则是绝对不可能被选中陪太子读书的。

北朝侍读制度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提升统治者和其继承人的素养。这样看来,选拔太子侍读的高要求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统治者想要搜罗全国最好的人才,借此来对太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北朝的太子侍读的职责,并不是简简单单陪太子读书或者游玩。实际上这些侍读者不但要陪伴太子学习,也有可能要陪伴其他的王公贵族的孩子读书,甚至有可能要在皇帝身边陪皇帝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学识渊博,深受礼教熏陶的侍读者,要向他们所陪伴的贵族或者皇室成员教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诱导的方式,以汉族儒家礼法来教导这些汉族或异族王公皇亲的言行。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侍读者在宫中的重要性。侍读者往往品学兼优,具有高尚的情操,不仅能够在知识上滋养皇帝和太子,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行也会对皇室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北朝的侍读者很受推崇,后来也形成了正式的侍读制度,侍读者获得官位,在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北朝这种严格的制度,为后来唐宋侍读学士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