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范区网络型城镇体系的基因与雏形

1、重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处理好“人水关系”

规划提出“保障河湖的休养生息、引导人水共生”的治水理念,聚焦三大关键行动,构建引排通畅、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水网空间布局体系。一是优化水空间,划定100条河道、76座湖荡、6条历史水路的核心水空间蓝线,综合运用河网整治、湖荡连通、退渔还湖等措施,争取中远期恢复河湖水面率至历史稳定水平;二是提升水环境,跳出被动的控源截污思路,更强调改善水体自净能力,以多层级“清水绿廊”为抓手,打造水岸联治、生态价值转化的样板,建设艺术性、实用性、安全性、景观性相融合的生态绿色示范河道;三是保障水安全,重点理顺圩区排涝与区域泄洪的关系,构建流域、水利分区、圩(片)区三级防控体系,结合水面率不同的分区基底条件,实施分类管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浦河清水绿廊规划意向图

处理好“林田关系”

尊重地域生态系统平衡结构,从生态服务功能整体提升的角度,优化农林布局。一方面,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发挥农用地多种功能,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结构合理、集中有序、功能复合的农业空间。另一方面,取法历史自然景观格局、合理种林,以规模适度、宜林则林、丰富多元为原则,推广乡土化优良林种,围绕水体、农田周边及郊野、城镇公园,形成“高效益、看得见、进得去”的林地布局,提供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2、构建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的城乡体系

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的城镇网络

结合示范区镇村相间的空间本底,完善由活力城区、特色城镇和美丽村庄构成的三级全域城乡体系,构建生产、生活、创新、服务的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强化小城镇关联网络的“粘合”作用,建立等级有序、功能复合、城乡融合的扁平化空间网络。其中,特色城镇又分为科创强镇、魅力古镇、创意名镇和宜居小镇四类,强调专业分工、便捷互联、服务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范区城乡体系示意图

河湖田镇村融合的水乡单元

以镇区(社区)为核心,结合周边的美丽村庄以及河湖农田林地等生态要素,建设示范区特有的基层水乡单元,作为“自然生态单元、行政治理单元、功能关联单元”三者有机衔接的空间载体,单元尺度控制在10-15平方公里,以步行为导向打造宜人的街区尺度和空间,延续逐水而居、村在田中的灵活格局,促进镇村之间优质服务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乡单元空间示意图

多样化的风景链接

以“绿心成环,向外发散”为原则,织补完善蓝绿复合的线性开敞空间,串联各类功能单元、风景文化资源、多层次公园。针对中小型塘浦湖荡密布的特色,受到西岑华为科创中心选址的启发,规划引入了“蓝色珠链”概念,作为人与自然共生的标识空间之一,在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植入生态休闲功能和新经济载体,通过优越的自然人文资源吸引创新要素集聚。

3、培育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的产业空间

动态管理的“正负面”准入标准

以低环境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能力为指向,辐射汇聚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高端创新要素,规划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类经济”,即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结合本地存量转型的客观诉求,提出以3-5年为期滚动编制“两张清单”——接轨国际标准与技术前沿的正面清单、倒逼传统产能整改升级的负面清单,统筹考虑投资强度、产出绩效、节能、环保、技术能力等,建立与资源配置挂钩的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产-学-研”联动分工的产业载体

在产业空间组织上,规划提出适度集约、多元混合、弹性灵活的布局原则,以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为极核,结合研创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产业社区、产业基地等,形成若干“研-学-产”板块有序组合的创新集聚片区。提倡研究型学院机构、公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建,为构建多向互动、人才对流、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创新网络提供支撑。

4、营造江南韵与小镇味共鸣的生活场景

“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空间感觉

规划借鉴了国际前沿创新地区经验,强调延续江南水乡风貌,营造利于交往的小镇空间氛围。按照活力城区200X400米、特色小镇100X200米,分梯级控制街坊尺度,古镇及周边新建地块提倡采用50-100米的小尺度街坊。对生活性、商业性、交通性三类街道的高宽比予以控制,塑造尺度宜人、步行优先、界面多元的街区空间。确定城区50米、镇区30米、村庄12米的三级基准高度体系,对其中的历史城镇、滨水地区、临街界面等特定地区的建设高度进一步细化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坊与道路尺度案例示意图

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生活场景

城市设计中,尝试诠释“新江南水乡”范式,传统城镇地区强化江南水乡“一河一镇、水宅相倚、水陆双棋盘”的特色格局,在延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树人家、青石店幌、桨声灯影”的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植入多样化建筑空间,形成古今有机融合的建筑风貌。新建城区在吸收传统建筑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简洁雅致、清新明亮、疏密有度、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建筑特征,营造现代化、多样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

5、巩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共享的网络

绿色、高效、多样的交通体系

贯彻“避让湖荡、有限连通”原则,审慎增加道路设施,除交通供给不足且无替代廊道的情况以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六车道及以上道路。以直连直通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为骨架,提升枢纽链接水平,强化中低运量公交在片区内部的沟通作用。以慢行友好为原则,提倡建立通勤与休闲兼顾的蓝绿道系统,鼓励绿色交通方式,优化出行环境、丰富出行体验。

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生活圈布局

以城镇簇群和轨道交通布局统筹高等级公共服务,体现地域特色和国际水准,实现示范区内共建共享,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以社区生活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协调一体的绿色智慧基础设施支撑

构建绿色、高效、智慧、安全的市政基础设施与防灾系统,支撑示范区可持续发展;以联通共享为原则,强化水源、能源、信息源的支撑,高标准建设共享型邻避设施;以智能互联为原则,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城镇;以安全共保为原则,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泽水库南侧绿道建成实景 示范区蓝道意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