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百草之精华,它与人的生命健康休戚与共。在马关县曾经的古道上,有许多与中草药有关的故事。从参与过中药运输交易的老人的诉说中,牵出了一队逶迤而行的马帮,也牵出一段与中药同行的过往。
那时的马关县古林箐原始森林,草木茂盛、古木参天,林海苍茫无际。那时的村庄孤寂而冷清,走出村庄,要绕过茫茫无际的森林,难比登天。要走出森林,必须开辟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于是,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运输三七等中药的马帮古道,在古林箐原始森林中不断延伸,一直连接到红河州的河口县,直达越南。古道打开了村子连接外面的通道,马帮则连接起了马关与外面的世界。运输中药的古道也是文山到越南的必经之路,马帮长途跋涉而来,又长途跋涉而去,三七、草果、砂仁、八角、茶叶等中草药和特产,在马铃清脆的响声中换回盐、水产品等物品。
马关县就在这条古道上,创造着有关药材商贸往来的奇迹。药材生意从此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开来,中药材种植也在马帮的日益奔忙中扩大开来。
人们常说,“马关无闲草,遍地皆药宝”。地面长的、岩上攀的、林里爬的、草地跑的、水里养的、田里种的,到处都有药,马关就像一座药物“大观园”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药材库。据统计,马关县境内有各类中草药材多达600多种,常用的中草药材达100余种。
南朝陶弘景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朝孙思邈道:“用药必依土地。所以诊治十俞八九”。明代李时珍说:“动植形生,因地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马关县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南部,六诏山脉南缘,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满目林丰草茂,鸟鸣药香;通途闭塞,阻隔外界,使其保持天然古朴的独特风貌;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的宜人气候,滋育着参天古树和丰富珍奇的各种仙草灵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品类繁多的中药材;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融汇了多民族的灵药验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马关县中草药的与众不同,它以质优效高而著称,以开发价值种类多、近缘及可替代种类多、特有及优良品种多、珍稀濒危种类多、种质资源数量多称奇,故马关县八寨镇以“天然药库”的美名被称为“中草药之乡”。
野生三七被壮族称为“达姆箐秀”,意为“姜状形的三七”。以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野生三七物种的植物标本,直到2001年,在马关县古林箐林区发现几株零星分散的野生三七,经植物学家考察、鉴定与家种三七同源,它才得以重现风姿。野生三七分布稀疏,药用价值高,濒临绝种灭迹,许多马关人自觉引种,建起了野生三七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人们引种的野生三七,有的已长成了“野生三七王”,最大的达2000多克,一些热心人还想为“野生三七王”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越来越多的人,利用马关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始种植中药材,许多珍稀野生中药材的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也落户马关。马关县种植的砂仁量大质优,已成为当地的特产,被《文山特产精萃》一书收录。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世人称为“黄金树”,是提取紫杉醇的原植物,它在马关县的种植已初具规模。近几年,人们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发展了石斛、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品种已发展到10多种,品种和产量位居全州前列,吸引了许多省内外客商到马关来“淘金”,甚至,有许多药材企业把种植基地搬到了马关。
如今,过去离不了的漫漫古道上的马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视线中,那条曾经喧闹的马背上的商路,已经沉寂在古林深处,枝横草掩。但马关县的中草药种植和交易一直延续着,现代的商道早已四通八达,为人们创造着财富和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后续将有更多精彩
请持续关注我们
带给你不知道的文山
作者:马文轩
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吴小梅
审核:李 敏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也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载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