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学校建立健全政、校、行、企、研五方协同机制,形成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特色优势。

一、搭建平台,助力产业转型提档升级

新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管理创新与产业现代化研究学术活动基地”,沈阳市“沈北新区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站”“中小企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作室”,校级“绿色包装物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供应链研究中心、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政策法规调研,举办年度“辽宁经济管理论坛”,交流推广辽沈地区的管理创新成果。借助高水平信息化的智慧校园平台,沈阳日报等媒体和融媒体,持续发布管理创新、政策调研、中小微企业用工和职业院校就业等应用数据分析成果。面向辽沈地区中小微企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管理创新咨询服务累计358个,到款超千万,年均增长超70%。融合企业家资源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邀请辽沈优秀企业家现身说法,辅导孵化创业创新项目。成为辽沈地区中小微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沈北新区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第七届辽宁经济管理论坛

二、组建团队,培育高质量人才蓄势上升

围绕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需要,院士领衔的高技术人才团队形成创新合力,组建以5个省级科技特派团为龙头的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18个,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实施“一企一师”“一企一团队”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学院“三元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运行机制,整合我校共享型实训中心等资源,与顺丰、中国平安、三菱电梯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平台具备“学、研、服、创”四个功能,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创业项目孵化、应用技术研究、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学生获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国奖1项,省奖34项。学校服务区域人才需求,助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走向中高端。依托平台,面向生产性服务业输送15345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8%以上。成功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2项,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特派团送“技”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科研创新团队非遗传统手工艺国际交流培训

三、凝练方向,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研究方向,立足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53家龙头企业合作,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重点服务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设,加强与地方服务机构和有关商协会的紧密合作,共建共营产教融合平台。以区域产业需求作为切入点,面向传统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成立恽绵、丁俊发大师工作室35个,聚焦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难点,推进“数字辽宁,辽品出辽”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项目,提交研究咨询报告20余份,获得省级以上领导批示8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图5 研究咨询报告获领导批示样例

学校不断深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全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参与部省共建,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水平。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化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衔接。学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鼓励青年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以企业项目为依托,从生产技术难题中凝练技术研发方向,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同时,将科研中获得的最新知识与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打破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任职的壁垒,将生产应用、科技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传授给师生及科研人员,服务支撑“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