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邓艾和诸葛绪各率三万人,其中,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
司马昭之所以让钟会率主力,兵力最多,是因为当时邓艾等人反对伐蜀,只有钟会赞同伐蜀,与他意见一致,因此,司马昭对钟会情有独钟,坚信钟会一定能完成灭蜀计划。
后来,钟会主力在剑阁,紧紧缠住蜀汉主力姜维部,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成功灭亡了蜀汉,司马昭完成了魏国几代人都没有完成的梦想。
灭掉蜀汉后,因为邓艾居功自傲,擅自封赏蜀汉官员,没有及时请示司马昭,独断专行,钟会和卫瓘等人便诬告邓艾谋反,因此,司马昭下令让钟会收押邓艾,押往洛阳。
钟会收编了诸葛绪和邓艾的部队,加上姜维率部也向他投降了,钟会手握二三十万大军,开始飘了,于是想反叛司马昭,进而夺取天下。
然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昭,稳操胜券,暗中运筹帷幄,并亲自率兵十万坐镇长安,很快,钟会反叛失败,被愤怒的魏军杀死。
其实,早在钟会伐蜀之前,有四个人就看出钟会将来要作乱反叛的,这四个人也多次提醒司马昭,因此,司马昭已经提前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和部署,稳坐钓鱼台。
这四个看出钟会将来会作乱的人分别是谁呢?
第一个,是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
王元姬是曹魏司徒王朗的孙女,是中领军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司马炎,王元姬熟读经典,颇有才干,识人独到。
当时,钟会才能突出,表现出色,多次给司马昭出谋划策,但王元姬常常对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虽然有才,但是见利忘义,喜欢挑起事端,恩宠太过一定会作乱,不能委以重任。”后来,钟会果然搞出了大事情,灭蜀后拥兵谋反。
《晋书》记载:时钟会以才能见任,后每言于帝曰:“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会后果反。
王元姬的预料非常准确,司马昭估计也很佩服他妻子。
第二个,是钟会的哥哥钟毓。
钟会伐蜀前,钟会的哥哥钟毓曾暗中向司马昭进言,说他弟弟钟会这个人喜欢权术,有野心,不可重用。意思是提醒司马昭要防备,不能大意。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故宥峻等云。
司马昭听了,笑着说,因为你很忠心,将来如果真的和你说的一样,肯定不会祸及你们一家。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文王嘉其忠亮,笑答毓曰:“若如卿言,必不以及宗矣。”
后来,钟会反叛,司马昭说话算话,只杀了钟会的两个养子,其余钟家人全部赦免,官复原职。
第三个,是邵悌。
邵悌是司马昭的西曹属,当时司马昭准备派钟会伐蜀的时候,邵悌求见司马昭,对司马昭说,你派钟会带十余万人伐蜀,我认为钟会单身,京城没有家属做人质,不如派别人去吧!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馀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
邵悌的意思很清楚,钟会年纪轻轻,没有家属在京城,让他带十余万人伐蜀,他手握重兵,万一单飞了怎么办?
司马昭胸有成竹地说,我怎会不懂这个道理?到那时,人心思归,都想着赶紧回到家乡,将士们肯定不会和钟会同心。如果钟会作乱,只是自取灭亡。你不要担心,但这话不要让别人知道。
等到司马昭要带十万人马亲自坐镇长安的时候,邵悌又劝司马昭不要亲自去,说钟会兵力比邓艾多几倍,抓捕邓艾,易如反掌。
司马昭对他说,你难道忘了之前和我说过的话了吗?你为什么不让我亲自去呢?但是,我们所说的话千万不要泄露出去。
第四个,是贾充。
贾充是曹魏大臣贾逵的儿子,贾逵忠于曹魏,但是贾充却忠于司马昭,是司马昭的心腹。
司马昭派钟会攻打蜀汉,贾充曾问司马昭,你怀疑钟会吗?
很明显,贾充是看出钟会的野心了,想提醒司马昭防备。
司马昭对贾充说,我现在派你带兵先去长安,难道,我也要怀疑你吗?贾充听了,无言以对。
其实,司马昭很精明,他是故意说给贾充听的,在心里,他早已想好怎么对付钟会了。
等司马昭带兵到了长安,钟会作乱,果然没人响应,很快就被愤怒的魏军杀死了。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锺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军至长安,会果已死,咸如所策。
司马昭是精于谋略,精于算计的,他跟他父亲司马懿、哥哥司马师学到了不少精髓。
从平定诸葛诞叛乱,就能看出司马昭确实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不然,司马昭早就被人杀掉了,根本轮不到司马炎称帝。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