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第3个礼拜五为“世界睡眠日”,而不少人确实深受睡眠问题所苦;据公开资料指出,慢性失眠盛行率高达10.7%,每10人有超过1人受失眠问题所苦。不少民众以为“有睡着”就等于“有睡好”,事实上两者并不全然有关。
睡眠周期大致上可区分为“非快速动眼期”(NREM)与“快速动眼期”(REM),其中又可再将非快速动眼期分为入睡期、浅睡期与熟睡期等3大期别。身体从清醒进入浅睡期、熟睡期,并于熟睡期时进行身体机能的调整,如调整生长因子、荷尔蒙分泌,以及脑部的排毒,确保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最后进入快速动眼期(REM)进行脑部的记忆重整,蓄积第二天活动的能量。
不只工作压力会影响睡眠品质? 医:符合“这4点”才能叫做一夜好眠
事实上,影响睡眠的因素相当多,如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甚至是疾病都可能造成睡眠品质不佳。长期的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质不佳,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的风险(如高血压、糖尿病),也可能导致肥胖、抑郁、认知功能下降与免疫力下降,对身体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
另外,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Sleep Foundation)之定义,良好的睡眠品质应该包含以下四点:
一、睡眠时长至少七小时以上
二、躺下后30 分钟内要进入睡眠
三、夜间起来不超过一次,每次不超过五分钟
四、起床后不会感到疲惫
睡眠品质不佳该如何改善? 就寝前请主动做出“6大改变”
尽管已有严谨定义,但仍有不少人判断自己睡得好或不好,都是以“感觉”来判断,认为起床觉得累了、或是常常中断睡眠,就觉得自己的睡眠状况较差。或许民众难以全面掌控或改变干扰睡眠的因素,但主动建立以下6种良好睡眠习惯,确实有助于睡眠品质的提升:
1. 睡满7个小时。成年人每日至少有7小时睡眠,也就是在起床时间前的7.5-8小时就寝,才有办法予以自己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划规律的就寝与起床时间,能强化体内的清醒睡眠循环。
2. 营造好眠环境。睡前的“仪式感”不可少,例如安装遮光效果好的窗帘,戴上耳塞、打开风扇、将手机调成静音等,为自己营造凉爽、安静、黑暗的外在睡眠环境,有助于增加深层睡眠时间,提升睡眠品质。另外,透过泡澡、伸展、热敷、写日记等练习,也有助于身心的放鬆与平静。建议可以设定闹钟,保留睡眠前一个小时进行让身心平衡的睡前仪式。
3. 注意饮食选择。越靠近睡眠时间,越需要避开消化困难或份量太大的饮食,也建议避免摄取会干扰睡眠的香烟(尼古丁)与咖啡因(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饮品)。酒精虽容易让人入睡,却会干扰长期睡眠品质,并不建议饮用。
4. 限制白天睡眠。白天睡眠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理想的午休小憩建议安排介于20-30分之间,若白天的睡眠时间过长,会干扰夜间入睡与睡眠品质。
5. 规律运动习惯。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强化体内的清醒睡眠循环,并改善深层睡眠。惟应避免于睡前进行激烈的运动,而破坏睡前所需要的平静与放松。
6. 做好压力管理。主动管理压力,在睡前让担心与忧虑安顿下来,有助于维持好眠的发生。可以从练习或试着从最基础的方式开始,例如整理思绪与感受,并设定优先顺序,为自己做任务安排等等。盛行已久的“冥想”活动也有助于抒缓焦虑,是可以主动练习并有助于睡眠的放鬆技巧。
若采取上述改变后,失眠问题仍不见好转,建议寻求心理科医师的诊断,避免睡眠问题影响生活品质。另外,民众可视自身状况穿戴智慧装置,或借助“睡眠检测”了解自身的睡眠状态、更客观地检视睡眠品质,“睡著等于睡好”也将不再是梦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