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好几年前,我们就写过两期配料表科普,几年过去,买东西看成分,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基本共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成分的同时,商家的营销话术,也变得越来越有迷惑性。文字游戏玩得飞起,买东西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5刚过,今天就来更新一期实用指南,聊聊食品标签里的各种门道,以及我们每天买买买、吃吃吃,积累下来的实用避坑经验。

学会之后,你也能透过花哨广告语,轻松识别各路产品的真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说明:注重配料表并不代表反对添加剂,我们只是希望能帮助大家认清食品标签背后的门道,更好地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01 “风味”二字的隐藏大坑

先来讲讲食品命名的一个常见套路:XX味的酸奶、饮料……配料表里不一定含有这种风味食材!

按国家规定,包装食品里的某种风味,如果来自香精,不能直接用这种配料的名称来命名。

也就是说,如果一款调制乳的名字叫“草莓牛奶”,那么,它的配料表里必须得有真·草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牛奶里没有草莓,而是用香精调配出草莓风味,它就只能叫“草莓味牛奶”,多一个字,味道就差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规则,也适用于很多其它食品,熟悉之后可以避开不少陷阱。

比如,“牛肉风味丸”其实是鸡肉(掺了一点点牛肉)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虾味饺”里有鸡有猪有鱼,就是没有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蓝山风味”、“哥伦比亚风味”咖啡,跟蓝山和哥伦比亚也未必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看到名字里有XX味、XX风味这样的表述,就得多留个心眼,确认一下配料表里究竟有没有相关原料,避免踩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很多用了真实食材的产品,会用“XX味”的产品名,还是得结合配料表来看

02 产品名称,也有满满信息量

关于产品名称,国家有这么一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必须标出能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些名称不能由商家自己乱起,不同分类是有规定的!很多时候不用费劲去看配料表,扫一眼产品名(或者产品类型),你就能知道它的大概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当你想买果汁的时候,一定先看看产品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带“饮料”两个字,就不可能是纯果汁。要是有“果味”、荔枝味、草莓味之类的字样,你就知道它的水果含量不会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道理也适用于果冻,有些“果味果冻”里是一点真水果也没有

奶制品也是一个道理,真正属于纯牛奶、纯酸奶的,只有这几个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基础上,加了点糖、果酱、营养强化剂等原料的牛奶/酸奶,都得叫“调制乳”和“风味发酵乳/酸乳”,其中的牛奶/酸奶含量,必须达到8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所有名称里带“饮料、饮品”的,无论名字起得多花哨,牛奶含量基本都没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各种莓果干、木瓜干、芒果干……只要它的产品名称或类型,带着“蜜饯”、“果脯”、“凉果”这几个字,就一定加了糖或盐之类的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不加其它原料的纯水果干,才能大大方方地在包装上自称“果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巧克力制品”的纯度不如“巧克力”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克力含量大于25%,就能叫“巧克力制品”了

“火腿猪肉罐头”的肉含量等各项指标,一般比“火腿午餐肉罐头”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区别,是写在午餐肉罐头的国标里的。罐头外包装一般也会在显眼处印上自己是“火腿猪肉”还是“火腿午餐肉”。

get这个技能之后,很多时候只要站在货架前扫一眼,心里就初步有数了!

03 执行标准,帮你快速筛选产品

在国内生产的食品,都得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其中也藏着一些值得一说的门道。

比如大米,国家在通用标准之外,还给几个地理标志产地的大米,设置了单独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想要买五常、盘锦等几款地理标志大米,记得核对一下执行标准。像有些包装上带“五常”字样,执行的却是通用标准,品质可能就没那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些品质不错的小众产地大米,或者进口大米,因为没有单独的标准,也会用普通大米的执行标准。所以得结合产地来看,通用标准并不代表品质一定不好。

买醋也一样,在通用标准之外,几个名产地也有自己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山西老陈醋,对产地、原料、工艺、陈酿时间等等等,都有更严格的规定。(戳链接回顾我们写的买醋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个山西醋企,便宜的产品用的是GB/T 18187的通用标准,20元左右的高端线,才是山西老陈醋的标准,味道明显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各种卖得很贵的“宝宝零食”、“宝宝调料”,其实水挺深的。按国家规定,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剂之类,只有以下几种国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国标以外的各种“宝宝食品”,究竟适合多大的宝宝吃,全凭商家自己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某款“儿童酱油”的钠含量,比我们推荐过的轻盐酱油钠含量更高,价格还足足贵了五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某牌儿童酱油,右:六月鲜8克轻盐酱油

某款号称给小宝宝磨牙的米饼,执行标准是“膨化食品”,还加了(含有不少游离糖的)浓缩梨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配料表,也可以“美化”得很健康

都说配料表“越短越好”,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看起来很“短”的名字,实际上可能是成分复杂的复合配料

比如大家熟悉的酱油、豆瓣酱、辣酱,各种果脯、蜜饯、果酱……都是常见的复合配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避免配料表太冗长,国家规定,有国标的复合配料,添加量不超过总量的25%,可以不用标明具体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这里的火锅底料、香辛料、酱油、郫县豆瓣、黄豆复合调味酱、蚝油、鸡精等都是复合配料,要展开来写确实太长

但是,有些商家就会利用这个规定,故意把配料表打扮得特别干净。

像这款号称“零蔗糖”“零代糖”的酸奶,却用果酱增甜,至于酱里有没有额外加果糖葡萄糖之类的成分,是不需要告诉消费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款果酱的蓝莓+黑加仑含量是32%,猜猜剩下68%都是些啥?

还有某款宣称配料表“极简”的面包,其实用了面包预拌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名字比较少见的复合配料,更容易让人踩坑。

某款号称“无蔗糖”的奶贝,配料表里确实也用了木糖醇,看起来很适合控糖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真的有不少人因为“无蔗糖”的宣传,特意买给老人、小孩吃

但它的“含乳食品基料粉”,实际上是复合配料,商家为了模糊具体成分,还用浅色小字印刷,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基料粉的成分第一位就是“葡萄糖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添加量少一些的复合配料,不展开标示,真的很难判断里面加了啥……

像“调制乳粉”、“酸奶粉”里,都有可能添加额外的糖、香精等各种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担心复合配料里的隐藏糖、盐等成分,记得多看一眼营养成分表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钠含量,能说明很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奶制品为例,在不加水不加糖的情况下,碳水化合物含量大约是5g/100g左右,如果超出太多,说明添加了糖或淀粉

美化配料表的另一种套路,是把大家排斥的东西,替换成一些听起来更“天然”的原料

比如,消费者不喜欢在配料表里看到“白砂糖”,商家就改用浓缩梨汁、炼乳、麦芽萃取物……

名字跟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本质上都是增加甜味的游离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些强调“自然鲜”的调味料,配料表里的“酵母抽提物”,其实也是额外添加的增鲜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午餐肉宣传“无淀粉”,其实是用蛋白粉代替淀粉的作用,实际肉含量,不一定比用淀粉的午餐肉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餐肉里添加少量淀粉或蛋白粉,主要是为了保留猪肉水分,让口感更多汁。

也不是说这些复合配料、额外添加有多不好,只是,自称“天然”、“健康”来引流的同时,又遮遮掩掩地用各种添加,这操作多少有点鸡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深一层看,“美化”配料表的风气,背后折射出的,也许是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热量焦虑、添加剂焦虑

现代食品工业要是离了添加剂,根本发展不起来。可当正常、合理的添加,都被舆论打成“科技与狠活”,自然有更多商家为了迎合潮流,把“掩饰添加”视作一条更容易实现的捷径

说真的,比起挖空心思粉饰过的“短”配料表,那些坦坦荡荡,把成分都标识清楚的“长”配料表,其实还更让人安心一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添加剂有协同作用,两种添加剂配合使用,效果更好,总用量更少;如果只是为了让配料表“更短”而只用一种添加剂,它的总用量反而可能更高

05 最后,聊几个容易踩的坑

我国对食品标签、广告的各方面规定,已经算非常严格的了。但在电商平台上,还是防不住一些商家钻空子挖的坑。

比如冷藏的高温杀菌乳,不能宣传自己是“巴氏杀菌乳”或“鲜牛奶”,就把关键词改一改,写成似是而非的“巴氏新鲜牛奶”;

没有按婴标生产的零食,不能在产品名里提到“婴幼儿辅食”。为了增加搜索曝光,他们就故意在标题里加上“送婴幼儿辅食食谱”。

不仔细看,真会觉得它就是给婴幼儿吃的!

详情页里的配料表,也不能随便信。就说这款自称“健康”的陈皮软糖,详情页里,把陈皮、山楂等几样食材都排在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注意到那个“等”字了么?再去翻翻产品的真实配料表,你会发现,前几位配料都是糖、水和卡拉胶,真正的陈皮、山楂、薏仁含量加起来就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如果对成分有要求,记得跟客服要完整配料表,或者找找买家评论里有没有背标照片,了解清楚再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夸夸叮咚,商品图后面都会放上详细配料表!

好啦,今天的配料表小课堂就上到这里,大家在买东西时还有什么经验或疑问,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