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写了一部古代诗歌评论著作叫《诗品》,以时间为序,介绍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百余位诗人,提到南朝宋、齐两代在诗文上有成就的女性作者,便只有两位,一位是韩兰英,另一位是鲍照的妹妹鲍令晖。

关于鲍照和鲍令晖,《诗品》里还记载了一件事。某天,孝武帝与鲍照闲聊,孝武帝问:“鲍照,你和你妹妹相比,谁更有才华?”鲍照就说:“臣下的妹妹,才华不如左棻,臣下的才华,不如左思。”

左氏兄妹在当时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他们的才华为世所公认。鲍照的这个回答,看起来非常谦虚,实则是说,自己与妹妹的才华,能够与左氏兄妹不相上下。钟嵘在《诗品》里评价鲍令晖的诗作说:“令晖歌诗,往往断绝清巧,拟古尤胜。”

确实,鲍氏兄妹与左氏兄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性:门第出身皆不高,但都非常有才学;兄妹两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都留下了代表性诗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照离家之后,与鲍令晖之间多有书信往来。他在《代东门行》里写道: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座,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离家时的感伤情绪渗透了字里行间。

鲍令晖见到这首诗后回赠了一首《题书后寄行人》。

[原文]

题书后寄行人

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

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译文]

自从兄长你离开家之后,我坐在窗前,就再没有露出过笑脸。夜里,从来不捣衣,怕因此而勾起对兄长的思念;白天,家中的大门常要关闭,因为家中没有兄长,担心会有人上门欺负。帐子中,萤火的光闪动着、流溢着,庭院里的紫兰都开花了。花草等物凋枯之后,才知道时节变了;鸿雁飞来时,便想远方的你一定身处寒凉。只希望,这寒冬快快过去,然后兄长你就能随着春天一起归家了吧。

[赏析]

自从鲍照离家之后,鲍令晖的情绪也非常低落,她在诗中连写了几个生活中的场景,从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思亲情怀,笔力深婉而情感沉重,用词古朴而无藻饰。

后来,鲍令晖先于兄长鲍照去世。此事对鲍照打击极大,失去亲人的痛苦令他写下了《伤逝赋》,以发泄积蓄在心中的哀痛。鲍令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首,其中的《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等均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原文]

拟青青河畔草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译文]

临近窗边的竹子,身影袅娜,大门边上的梧桐树,绿荫如盖。一位年华正好的少妇神情凄楚地坐在高台上,向着远方眺望。她有着秋霜一般高洁的情操,她的容颜比春日里的花朵还艳丽美好。人这一生中,怎么会没有别离呢?只恨夫君早早从军远戎,留下她一人虚度年华。弹奏琴弦,期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却惭愧面对皎洁的夜月;梳妆完毕,打扮得娇美无比,却羞于面对和煦的春风。

[赏析]

翠竹绿荫,美丽端庄的少妇,却不是因为踏春赏花才来到庭院,更不是为了散心看风景才登上高台。原来,这位心志高洁的妇人,她的丈夫戍守边关,已经去了好几年了。少妇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知道人总要面对别离的愁苦。但她心里真的很豁达吗?从诗中的“恨君早从戎”一句可知,少妇心里还是有怨恨的。丈夫早年戍边,留她一人在家,那大好的年华都浪费了。几年过去,也不见丈夫归来,以至于少妇都担心自己的容貌禁不起岁月的摧残。这种怨恨、担忧,谁能理解呢?

所以,她只能通过琴声倾诉内心的相思和焦灼。只是,看到月色皎皎,难免会因为形单影只觉得惭愧。这种感受,就像白天梳妆完毕后,羞愧面对春色一样。而这种不分白天黑夜的孤独焦虑,已经成为少妇的生活常态。

其实,少妇的心里虽然有怨恨和焦灼,但也怀着期盼。不然,她为何要打扮好之后,登上高台远望呢?无非就是希望能远远地望到归家的丈夫,等丈夫进家时看到自己娇美的容颜。小女子心思尽在诗里,可这些心思又是多么的感人至深!

鲍令晖所处的时代,战乱较多,不仅留待家中的妇人内心凄苦,就连出征的男子也频频流露出思亲的苦闷。

这首诗中的“思妇”,非常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