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讲师班一期《大学》课程考核
试论治国修身的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之道
作者 / 孙树宏
编辑 / 泽 溪
编者语:这篇文章讲的是《大学》里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我们明确道德、关爱民众、追求最好的自己。
文章特别强调了提升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得从提升自我开始,这就需要我们真诚地对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事物,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还得有股子坚持到底的劲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中华经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谓“三纲”,人生修炼、事业成功之总纲;
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为实现总纲之目标的具体路径,即成就“内圣外王”之道也。
而其“修身”者,为内外修炼之“枢纽”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视。
而最终要实现“大人”之道,就必须要达到“治国”而天下平的境界。
故“修身”与“治国”者,是大学之道,人生修炼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与“目标”。
修身,首当“修心”、“正心”,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一切唯心所造,心诚则灵。
有正心者,必有正念、正知、正能量,必能拥有大道,必能守“忠信”而戒“骄泰”,必得修身之最高境界。
其次,当“修行”。只修自我,只能“正己”,还远远不够。
要实现一人正,然后一家正、一国正,方为大得。
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必须得从一人修身开始,更要去推己及人,教化众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此,修身,才算是抓住了根本,搞清楚了轻重缓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忧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圣贤之言,都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始终装着国家,没有国,还有家吗?
所有,凡欲寻“大学之道”,欲成“大人之学”者,要“止于至善”,就是要止于“治国平天下”的神圣目标。
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为文人士大夫修炼完美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大学》中所要求的“三纲八目六证”,人人都可以记忆、背诵,而后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自己已修炼到怎样高的境界了,岂不笑话?
而大多数人,皆为如此。
欲成为“治国”之人,非自我标榜之口头的功夫,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方可有希望达到:
一是知行合一。
动动嘴皮,转转脑子,是很容易的事,把圣贤经典背下来也不是难事,但能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去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又有几人呢?
所以,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就是在强调实践或行动力量。
否则,一切知识,可能都会变成死知识,反而不利于人生的修炼!
天天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转脸就去干着那些为非作歹,伤天害理的勾当,有意义吗?
到最后,还抱怨经典学了没有用。
我想对这类人说:不是学习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因为你没用,所以你“没用”。
不能知行合一,是不可能达到“治国”的至善境界的。
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众人皆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言,殊不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这就是为何信誓旦旦者众,而善始善终者鲜也!
自古以来,爱上经典,崇敬圣贤,发誓要成圣成贤者,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坚持如一者,寥寥无几。
所以,《大学》有忠告、有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唯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时时成长自己,更新自己,方可从“内圣”到“外王”,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重温圣人教诲,实现人生理想。
唯有铭记在心,方可砥砺前行,达成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与“治国”,枢纽也!终极也!
修道践行之中,本末终始,轻重厚薄,不可粗心造次。
吾辈只有用心用情,方可融会贯通,而实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之大境界!
至此,“修身”必全,“治国”必达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