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这一深含哀思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日,近来因“无春年”这一传说而引起公众广泛讨论。尽管从科学角度看“无春年”并无根据,但今年清明的气象似乎与天文现象“紫白九星”中的五黄土星相吻合,激起了民间关于这一日可能影响未来的种种预言。
清明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北方的人们并未在清明时节上坟祭祖,而是在寒食节这一天进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多年,介子推忠心伴随,最终重耳即位为晋文公,而介子推选择隐退。晋文公为了让介子推重新出现,下令焚烧山林,但介子推宁死不屈,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设立了寒食节,并禁火以哀悼。
到了唐朝,寒食节的影响逐渐减弱,清明节上坟的习俗开始盛行,并最终将寒食节的习俗吸纳进来。清明节逐渐演变为结合郊外踏青的传统节日,形成了扫墓祭祖和享受春日自然的双重习俗。
今年的清明节确实有些特殊,其时间也不同寻常。我们通常认为清明节的公历日期在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时间点比较固定。然而,由于农历的闰月现象,清明节在农历中的日期就会有较大的变动,可能出现在农历二月或三月。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这时候自然界已经充满了生机。但今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对应农历的二月二十六日,这是一种“早清明”现象。这种感觉上的时间上的急转直下,就像刚过完春节不久便迎来清明,原因在于今年的立春比较早(甚至在春节之前),加上2023年有闰二月,导致立春后的节气相应提前。尽管清明节的最早和最晚日期可能有近一个月的差异,但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让今年的清明节显得格外不同。
今年清明节,村里熟知旧历的长辈们建议推迟扫墓祭祖,即我们所说的“上坟”,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1. 2024年的清明节的确不吉利
在传统文化中,每年农历的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被视为极其重要的时间,通常会有特定的活动和节气相匹配,如冬至必吃饺子,清明则需祭祖扫墓。这些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和尊敬祖先,而且据信能帮助亡魂得到超度,确保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
然而,今年的清明节因为遇到闰年的特殊情况,导致了气候和星象上的变化。闰年的出现使得阳气提前上升,而阴气的上升则相应延后。这种气候的变动在上坟中是有讲究的,人们认为阳气和阴气的平衡对于进行祭祀活动至关重要。
2024年的清明节正值“九星五黄”的日子,在中国传统黄历中被认为非常不吉利的时间。
“紫白九星”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洛书河图以及《易经》中的九宫飞星理论。这一理论将宇宙间的天体运动与人间事物相联系,认为九颗星宿的变化能够影响世间的吉凶福祸。
其中,五黄廉贞星特别受到关注和忌讳,因为它在飞星理论中常被认为是带来不祥之兆的星宿。
今年清明期间,阳气强盛时恰逢五黄土星盛行,此星在民间信仰中常被视为带有邪恶之气的星宿。在五黄土星主宰的时期,阳气虽旺,但星象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事情不顺甚至带来灾难。
这恰恰和《彭祖百忌》相吻合,“戊不受田田主不祥,戌不吃犬作怪上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