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跟后带的意思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跟),然后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带)。也可以说是按照受导者的话语和行为走,将受导者说过的文字及事情运用在辅导者的引导语中。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亲和:辅导者的话语里运用受导者的文字,使两人之间产生“同声同气”的感觉,受导者会更加放松、更接受辅导者和他的引导。

◇准确:无论什么字,每个人的定义都会有些不同,运用受导者所说的字眼,能够保证最大的准确性。

◇省时:不用新的字眼,可以省却解释这些文字的时间。

◇效果:话语里的文字本是来自一个人的潜意识,把受导者说过的字眼放入一些能引起改变的引导语里,其效果能直达他潜意识的深层。如果再经过类似换框法等的技巧把他的一些局限性信念扭转了,辅导效果会相当有效。

(1)先跟后带的三个方向

先跟后带前半部分的任务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而附和对方有时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这里把可以应用的语言技巧分为三点,这也是先跟后带的三个方向:

◇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与你看法相一致的部分。

◇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与你看法不相同的部分。

◇全部:先接受对方全部的信息。

例如:

你说:“我认为吃早餐的习惯对健康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个鸡蛋。”对方:“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的早餐绝不会有鸡蛋。”

回应1(取同):“噢,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觉得吃早餐对一天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吗?”

回应2(取异):“你觉得鸡蛋的胆固醇对身体不好,当然你不会以它作早餐了,那么,你的早餐吃什么?”

回应3(全部):“不只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直至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而且鸡蛋的胆固醇对于我们来说好处多于坏处,有一些营养更是其他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2)先跟后带在辅导中的应用

先跟后带在辅导中应用的简单模式如下:

◇辅导者经常先复述受导者话语中重要的字,得到受导者点头和认同,再做响应。

◇在说话声调和身体语言上,辅导者经常自然地调整自己的坐姿、面部表情和手势,保持与受导者一致。

◇当受导者说出自己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时(分析、见解、判断、意见),辅导者会先认同他可以认同的部分。(就算他完全不能认同,仍可以用复述的方法。)

◇在辅导中,我们也常常会用一些这样的引导式谈话技巧来帮助受导者放松并走出困惑,例如:

“你坐在这张椅子上,闭上眼睛,缓慢地呼吸,开始放松自己。”前两点是“跟”(描述受导者的行为),后两点是“带”(想让受导者做的事)。

继续运用“先跟后带”的说话模式,把受导者带到你想要他做的行为上,刚才“带”的指示,现在已成为“跟”的事实,便又可以“带”下去了。

你这样缓慢地呼吸,身体越来越放松,很容易便想到一些开心的往事。

在这些开心的往事里,你特别注意一些因为自己做得好而感到特别开心的一些事。一个成功辅导的过程,辅导者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运用这个说话模式去带领受导者的。

(3)现场取材式的先跟后带

现场取材是按着环境出现的事情走,运用环境提供的元素去维持辅导平稳地继续下去。好处是:

◇自然:受导者容易接受,能够保持放松状态。

◇省时:辅导者无须花时间在脑里找寻和设计问答。

◇消除疑虑:辅导者可以运用意义换框法把现场出现的一些本来是负面意义的东西转为对辅导过程或受导者有帮助的东西。

简快疗法的始祖米尔顿·埃里克森是最早懂得运用受导者和环境提供的元素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并且运用得出神入化。这个做法在催眠治疗里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技巧,称为“现场取材”或“因势利导(Utilization)”。以下是一些例子:

若受导者在说话时表现出他是强烈的视觉型,则辅导者在引导时也多用视觉型文字。

若受导者说压力的颜色是红色,而放松的颜色是黄色,则辅导者便可引导受导者想象自己躺在一艘小艇里,在小溪上缓缓漂流,把手伸进水里,捞到一些黄色的小石子,将它们放在胸口的口袋里,同时让红色的小石子跌落水中……

若受导者在跟随辅导者的引导闭目观想时,室外忽然有颇大的声响,则辅导者的现场取材做法是:“你听到一些声音,那只不过是让你注意到,你能够如此专心地继续观想那个情景。”

若受导者提过他最在乎的是安全,则辅导者在稍后的引导之中,每当说到一些陌生的情况时,都可加一句:“虽然是第一次尝试,但这看起来很安全。”

若受导者提及他每周打球可能算是唯一感到开心的事,则辅导者在稍后引导受导者思考未来的计划时,就可以用“就像打球般……”来形容一些受导者可以去做的事。

辅导者先肯定和跟随受导者的言行,使得受导者感到被接受和被认同,这样,他的潜意识就会放下不安全感和警戒,此后辅导者跟着说和做的便很容易地进入受导者潜意识的深处,这种顺势做法,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辅导过程中,几乎是连续不断的。

文:公众号“简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