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陶渊明--柒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01

我们都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诗和远方。

陶渊明也有他的诗和远方,只不过对于退守田园的他来说,硝烟弥漫的朝堂才是他时时眺望的远方。

陶渊明的出身在东晋社会并不算显赫,但也有他的独到之处。曾祖父军功显赫督七州军事,死后受封大司马。如果说曾祖的功业荣耀给予与生俱来的底气和傲骨,他清高自洁的为人处世则受外祖父孟嘉影响更深。

陶渊明在其母孟氏去世时曾经为外祖父孟嘉写过一篇传记,在这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里,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品读出陶渊明对于外祖父的崇敬。

02

孟嘉一门世居东吴,向来以德行著称于世,其曾祖孟宗是“二十四孝”之一“哭竹生笋”的主人公。传说孟宗年少失孤,母亲年老多病,生病后一直想吃笋煮羹食。但因为非出笋节候,无计可得,于是悲从中来抱着竹子哭的稀里哗啦,毫无疑问最后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至于是不是用眼泪浇灌出竹笋,我们大可不必较真,想来这位孟宗至孝应该是真有其事的。他后来官拜司空,也算是一方人物。

陶渊明在传记里写他外祖父“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意思就说孟嘉襟怀淡泊,语言简默,很有度量,二十岁的时候在同辈人中就已经很有名声了。

与他那首述祖德之诗《命子》不同,陶渊明为外祖作的这篇传记语言平实,以记叙文的手笔记载了孟嘉为人称道的几件逸事,以事明义,笔法简要却意蕴深刻。他对于外祖父的“温文儒雅、平易旷达”心向往之,他称赞外祖从儿童时代直到五十岁,行事从不苟且求合,言辞之中从不自我吹嘘,从未有过喜怒哀乐的表情。他还着意提及外祖父喜欢酣畅饮酒,即使过量仍言行不乱。至于放纵情怀、得其意趣之时,便心寄世外、恬适安然,旁若无人。

03

深读其文,你会发现外祖父的为人处世里,一直有陶渊明的影子。他的冲淡、好静、温良,甚至他的好饮但不滥斛,无一不因循着名士孟嘉的脚步。当然他最心折的还是外祖父对于仕隐的平衡,“隐居柴门之时,美名远扬;出仕做官之时,则有口皆碑。”

这曾经也是陶渊明的梦想。

他也一度想如外祖父一般进退有度,所以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适应那个牢笼,却最终失据于不堪的现实。他的经世之梦最终被掩埋在诗酒田园的困境里。“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先哲的教诲始终不能忘记,荆门虚掩、岁月静好之时,依然会有扪心的钝痛,只是不常与外人道而已。

对于陶渊明而言,肌肤之劳远不如失志之痛,仕和隐的纠葛和权衡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04

鲁迅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实也没错。

他50岁大病一场以后,身体每况愈下,朝政也和他一样愈加千疮百孔。身心的无力和颓丧感让他试图从古人先哲那里汲取更多的力量,所以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猛志”诗篇,《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咏三良》《拟古九首》等等,在这些诗作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壮志、朝气蓬勃的陶渊明。

陶渊明的白描不但适用于田园,同样也擅长于人物的描摹。他的一首《咏荆轲》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字里行间隐然能闻铿锵鼓音。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显然是埋伏情绪的高手,本该是一场场面刺激的武侠大剧,他却偏偏把笔墨凝聚在前奏。从燕主率众将士白服送行,到高渐离击悲筑,宋意和高歌,完全是一出声色俱全的英雄送别的悲赞。张大导演在影视大片里用几亿巨资方能成就的画面感,陶渊明仅用寥寥70个字勾勒而出。

05

汉朝刘向的《荆轲刺秦王》是千古名作,但它不仅仅是荆轲的悲歌,那里亦有樊於期的慷慨赴死,有燕太子丹的犹疑,有秦武阳的临场退缩,情节生动、基调深沉,就如一部制作精良的武侠大电影,淋漓却苍凉。

演绎这一部壮怀激烈的悲歌,陶渊明只抓取了它的主旋律,将它谱写成了短小凝练的MV。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将大背景简略交代。“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他认为这是荆轲愿意赴死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秦王嬴政暴政,更多的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

不得不说,陶渊明对于世事人情有着近乎残忍的洞悉,对于死亡的价值他显然也有自己独到的领悟。这次刺杀无论成败,荆轲必死。有些时候,在过于宏阔的家国大义命题面前,个人的死亡是如此的苍白。陶渊明选择还原现实的真相,所以他说荆轲提剑赴死更多的是为了那份恩遇,显然更加合情合理。

出京、饮践、登程、搏击,几个场景主次得当一气呵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木板雕画,用笔粗犷却栩栩如生。悲筑、哀风、高歌、寒波,肃杀的秋风中,滔滔易水之畔,耳畔似乎依然回荡着激越悲壮的英雄离歌,陶渊明于氛围渲染之功力也是相当了得。

06

《咏荆轲》一诗总有种英雄失路的悲凉基调,不同于田园诗的冲淡宁静,在诗句言简义要的描画里,陶渊明融入了太多的自我情绪。他也曾经负志访知己,却落得个如荆轲一般的壮志未酬身先死。他也曾如荆轲一般的决绝蹬车,只不过他逶迤而过的是巷陌田野,他的“秦庭”渐行渐远。荆轲在死去的刹那永恒,陶渊明却在田园里荒芜。

怎能甘愿?

陶诗里有太多的“聊”字,“聊复得此生”“聊用忘华簪”“聊以永今朝”“一觞聊可挥”“聊且凭化迁”“聊得从君栖”,一个个“聊”字都是诗人的一声声叹息。人生实难,日子时时不尽如人意。想必在耕作之时,陶渊明亦会时不时的抬头望向他的远方,在不期而至的挣扎和纠结里,他只能以诗句安慰和劝告那一颗不安的灵魂。

自陶渊明首次出仕以来,他总是饱受远志和近忧的折磨。尤其是生命的最后几年,家境每况愈下,他的煎熬就愈甚。实则陶渊明晚年的诗作,已鲜有归园之初的阳光明媚,而多有沉郁之调。平常之时更喜欢读他的《杂诗》和《饮酒》系列诗作,那里有更为真实的陶渊明,是一个有血有肉、时而洒脱时而彷徨的鲜活的生命,而非高挂神坛、标本一般的“隐逸之宗”。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想必晚年之时,枯坐田野的陶渊明也会时时目光空明,投向日益空虚的远方。那里有他的少年心志,也有他的思而不得。他说回忆起少壮之时的宏伟志向和乐观情绪,心胸里依然涨满了勃勃的生机;那个时候真是单纯,一点点的欢乐就可以开心好久;随着时光的流逝,不仅气力渐衰、日觉不如,昔日的猛志也已经消磨殆尽,生命中的可欢乐之事也越来越少。眼见光阴茬苒,却又一事无成,平白地让人感到无尽的忧惧。

07

陶先生最让人感叹的地方,在于他永不停歇的勃勃生机。

即便是生活有诸多的不堪,他也能在夹缝中找到蓬勃的生机。陶渊明从来都不是一个悲观的人,相反的他非常擅长说服自己。没有菊花酒,他可以干嚼菊花畅想甘醇滋味;儿子们不文,他说命运自有安排;家贫日艰,他说“若不委穷达,素报深可惜”。生命残酷地一去不返,陶渊明却竭尽全力地不让自己枯槁。

人生从来都不止菊花和酒,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在荒烟蔓草的年代里,苦苦挣扎的陶渊明。忽而想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到最后的都是英雄。

说起来,陶先生也算是优秀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