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落在平常,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的队员们,不仅在工作中发挥着“半边天”作用,还在工作之余投身社会公益,帮扶困难儿童、残障儿童,用“善小大爱”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用文化根基温暖孩子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争当“爱心妈妈”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3月7日,在嘉祥县仲山镇胡契山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爱心妈妈”曹茜、满玉林带着生日蛋糕来到结对帮扶对象刘艳丽家中,为其过19岁生日,这也是她们为孩子过的第11个生日。

看着现在快乐自信、已是一名大学生的刘艳丽,曹茜感到很欣慰。2014年,刚加入“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的她结对帮扶了8岁的小艳丽。小艳丽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很少能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温暖,长此以往,性格变得敏感内向、胆怯孤僻。

“写信、打电话、买书、送礼物,起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后来想想,她就是一个孩子,我怎么对自己的孩子就怎么对她。”曹茜告诉记者,通过谈心沟通,她慢慢帮助小艳丽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她融入集体生活。结对10年,曹茜用爱让留守的“小树苗”汲取力量。小艳丽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她不仅长高了,还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是曹妈妈的关爱让我蜕变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回想起“爱心妈妈”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刘艳丽言语哽咽。她对曹茜的称呼,早已从“曹阿姨”变成了“曹妈妈”。“今后我也要加入‘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的人。”如今的艳丽已经长成大姑娘,她的眼神里满是坚韧和温暖。

“这是一种爱的双向奔赴,是爱心的传递。”“彩虹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长满玉林说。

2

从“被动跟随式”帮扶

到打造精准型服务“爱心链”

“每次听说‘彩虹爱心妈妈’要来,孩子们都翘首以待,因为‘爱心妈妈’不仅带来小礼物,还像妈妈一样耐心地教他们画画、讲故事、做游戏。”嘉祥县特殊教育学校政教处主任胡秀红告诉记者。3月8日,“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的“爱心妈妈”再次走进嘉祥县特殊教育学校,看望结对帮扶的特教儿童,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读绘本、看电影,还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咨询与辅导课,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和成长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服务队帮扶儿童的类别从最初的留守儿童、孤困儿童群体逐渐扩展到单亲、残障儿童等四大群体。”谈起这个变化,满玉林深有感触。服务队刚成立时,嘉祥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达十几万,很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庇护和关爱,面临着失管、失教等问题,那时的她们便将关爱的目光投向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父母的打工回来,有些“一对一”帮扶不能持续。2015年,“彩虹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在嘉祥县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建立首个“彩虹驿站”,开始实施“项目化运作、站点式服务、社会化联动”管理模式,将志愿服务从“被动跟随式”“单点单线式”,打造成有组织、有阵地、有机制、有项目、有定向帮扶群体的精准服务爱心链。围绕校园、村队、家庭“三点一线”,构建“服务队——彩虹驿站——联系点”志愿服务队网络,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推行“彩虹专员”“校外辅导员”驻点服务,实施“希望小屋”“点亮微心愿”“七彩假期”等精品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行稳致远。目前,“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设有工作室1个,布点“彩虹驿站”30个,捐建接管“希望小屋”15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卧龙山街道路庄村村民路友才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离不开人,他平时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女儿丽丽想有个小书房的愿望难以满足。“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利用“希望小屋”项目为丽丽装修了卧室,购置了学习桌、衣橱等物品,还组织了三名“爱心妈妈”轮流登门帮扶,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爱心力量的不断壮大,“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里还涌现出许多“爱心爸爸”“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542人。最早入队的“爱心妈妈”有的已满头银发,成为孩子眼中的“爱心奶奶”,虽然步入了退休职工的行列,但依然保持着“志愿情结”,坚持不懈地奉献爱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近年来,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实施文化“两创”实践,打造“湖上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等特色文化品牌,擦亮文化底色和名片。

“我们将‘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置于文化‘两创’实践的坐标体系,一年一年抓下去,一件事一件事做下去,讲好‘爱心妈妈’故事,持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满玉林说,她将带领服务队坚毅笃定、勠力前行,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实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文化“两创”实践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