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滨湖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科创策源地,全面布局“543”产业,科学谋划“五湾五城”功能区布局,紧抓产业链和人才链相互促进,以产业创新带动人才引进、以技术发展推动人才培育,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优化,推动全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滨湖区委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刊发无锡滨湖“543”产业系列报道《“滨”纷多才》专栏文章,探究如何做实做细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加速提升产业能级和经济支撑力,助推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

随着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地,无锡滨湖区深化校地合作共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完成了又一创举。

近年来,以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简称“清华无锡研究院”)、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简称“江南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驻锡科研院所、产学研基地,积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平台+产业”的双向赋能,成功打造了一批彰显鲜明特色、汇聚创新要素的发展新引擎,有效推动了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走进太湖之滨的清华无锡研究院,一楼展厅里罗列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成果格外引人注目。清华无锡研究院副院长刘小林介绍,自建院以来,清华无锡研究院积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经济为指引,谋求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如今已逐步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双碳技术、物联网、高端装备和生物医学六大技术研发重点领域,他表示“不少细分领域通过引进培育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细数清华无锡研究院建院以来的孵化成果,刘小林如数家珍: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140余家,其中17家获得多轮股权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元……如今的清华无锡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大量小微企业紧跟的梯度发展局面,2022年度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超40亿元,各项税金超3亿元,为滨湖区乃至无锡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与清华无锡研究院一样,坐落于山水城科教产业园的江南大学科技园,是一处市校合作共建的政产学研基地。成立14年来,江南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层次人才企业31家,培育出威尔森淀粉、戴可思生物等产值超亿元企业12家。近年来,江南大学科技园连续举办“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依托校友与母校的天然联系,吸引外地校友带资金、带团队、带项目返锡留锡发展, 打造“校友+母校+城市”的发展共同体。三年来,共引入83个校友项目落户无锡,涌现出“高量工业”“钠科能源”等十余家高成长力企业,纷纷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不仅如此,科技园持续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了一批以“教授、科研人员、杰出校友、海外人才”为主体的科创生力军,成功推动一大批基于江南大学一流学科的研发成果落地产业化,逐步形成“学科+产业”“人才+生态”“技术+孵化”的创业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了“共生共享、共创共赢”的产业发展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手连接“学术界”,一手连接“产业界”,这样的产学研基地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江南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李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动学校与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地方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赋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在清华无锡研究院孵化的众多企业中,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胜微”)给刘小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其既是清华无锡研究院孵化的第一个校友企业,也是江苏首家集成电路设计类上市企业。

“在对卓胜微的孵化过程中,清华无锡研究院主动出击,打了很成功的一‘仗’!”刘小林回忆,清华无锡研究院成立之初便接触到了卓胜微。在孵化过程中,针对企业转型期资金困难的情况,研究院可谓“拼尽全力”。“先是多方努力通过校友基金给予了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后又全力助其争取到了无锡东方硅谷人才政策支持。” 刘小林透露,在人才和资金的多重助力下,自2014年开始,卓胜微的企业营收呈现出裂变式增长,短短3年时间就由刚落户无锡时的400余万元,攀升至5.9亿元,净利润接近1.8亿元。

“期间我们协助卓胜微成功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成果转化等多个项目,还协助其在无锡上市……”不过,在刘小林看来,卓胜微的成功仅仅是清华无锡研究院为企业成长提供智慧服务的一个缩影,以这种模式推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故事仍在持续深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创业梦想。在江南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成就墙”上,戴可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戴可思”)也用自己并不算长的“发家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了解,戴可思是一家专注婴幼儿洗护产品研发、生产和品牌运营的公司,年营业收入超13亿元。难以想象的是,这家发展势头迅猛的商业新秀,最初的办公场地仅仅是江南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提供的一张办公桌,直至2018年才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李勤介绍,从2017年入驻江南大学科技园到2019年离园发展,园区不仅为戴可思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还邀请化工学院教授围绕产品功能提升与其合作研发,提升终端产品的体验感和市场竞争力。如今的戴可思,已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抖音、快手、唯品会等达成合作,累计合作门店10000+,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的核心商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最初的“一人企业”,到如今的年营业收入超13亿元,戴可思的发展壮大之路也是江南大学科技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板。“整合高校资源、畅通校地协同转化机制,把更多科研成果融入滨湖产业发展,助推滨湖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江南大学科技园的使命所在,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转化高校创新成果,以创新源头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李勤如是说。

人才引领,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滨湖这片总面积572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已集聚了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2所“双一流”高校、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最强大脑”+“最强平台”渐成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高端人才来到无锡、汇聚滨湖,离不开地方政府对人才的大力招引。”刘小林表示,对于有意来无锡发展的人才,地方政府从住房、补贴、安置等各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人才制度的“温情”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无锡、选择滨湖,并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圆梦之地。据悉,清华无锡研究院现拥有“长江学者”刘雷波等为代表的清华高端研发团队20余支、集聚高层次人才1400余人。

百舸争流,千帆竞速,人才荟萃气象万千。为打造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人才最美栖息地”,滨湖区充分发挥独具魅力的环境优势,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区”“全域花园城区”,先后启动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108廊道建设,打造环岛环湖生态绿带,坚持对标世界一流湖区,精绘湖湾人才宜居“锦绣画”。为向人才提供“直抵人心”的真情服务,滨湖区还倾力打造“无忧”人才生态,包括建设“滨纷多才”人才大数据服务平台,常态化举办“太湖金谷”金融路演;升级“滨湖人才卡”服务清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超200家全国重点机场和高铁站贵宾服务;组建一支近50人的“人才专员”服务队伍,解决人才出入境、政务办理等“关键小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断优化人才环境的同时,滨湖区还注重“以赛助创、以赛促引、以赛聚才”,推动全区人才工作筑“高原”、攀“高峰”。据悉,江南大学科技园举办的三届校友大赛,均得到了滨湖区人才办的大力支持。李勤透露,在校友大赛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的项目,都得到了“滨湖之光”人才的支持,部分项目还得到了无锡市“太湖人才”的支持,截至目前共有12个项目获得10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滨湖区将继续拓展“以产引才、以才兴产”机制举措,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打造人才“来之”则能“安之”的宜居宜业之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滨湖新实践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段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