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曾想过,在那个交通不便、科技落后的古代,普通人要想出远门旅行会有多么艰难?别被电视剧中的美好景象所迷惑了,事实远比你想象的更加残酷无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陌生而神秘的年代,去感受一下古人出行的艰辛历程。古人们生活在一个与现代格格不入的世界,他们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都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一次普通的旅行是多么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途万里 艰辛可畏

在古代,出远门旅行可谓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首先就是交通不便这一致命弱点,直接决定了古人能走多远。即便是最简单的上路,也需要精心准备,做好充分的打算。

古人们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双脚或者马车,这无疑加大了出行的难度。即使是最有钱人家,旅途中也少不了颠簸和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陆交通状况堪忧

相比之下,水路的出行速度要快上许多。顺流而下,轻舟便可飞快通过万重山。但并非每个目的地都临着河流,往往还需中转,上岸后再坐马车或步行前往。这中间的转换过程无疑增加了旅途的艰辛。有时候,一程水路仅仅是整个旅程的开端,更多的路途还在后面等着。

陆路交通就更加艰难了。在只能靠马车或者靠双脚走的情况下,许多平民也因资金不足只能选择后者。想象一下,靠步行去旅行,不仅走得身心疲惫,路上还要多准备干粮和住宿的钱,既费钱又花时间,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古人们为了一次普通的旅行,付出的代价是我们今人难以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无暇他顾

更何况,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绝大多数人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他们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田糊口,哪有闲暇思考出远门旅行这种奢侈的事?

即便偶尔有这个想法,可一想到旅途的艰辛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农民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很少有机会离开。旅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迷信思想阻碍前行

除了交通不便之外,古人出远门前还有一套流程要走。他们深信于所谓"黄道吉日",深深忌讳"不宜出行"的日子。早在《易经》中就有关于旅行前占卜的记载,也就是《易经》第56卦:旅卦。

在旅卦的六条爻辞中,甚至提到了"旅行是琐碎麻烦的事,是旅行者自己所寻取的灾难。"可见,古人对于旅行是多么忌惮。他们生怕在不吉利的日子出门,会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这种迷信思想,无疑加重了古人出行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盗横行出行凶险

对于不常出远门的古人而言,山高路远危险重重,出门前更是卜一卦,选择适合出行的日子才会出门。除了对路途遥远感到畏惧之外,现实存在的山贼强盗也是古人出远门害怕的原因之一。

倘若在和平强盛的朝代还好些,人民有了可安居乐业的条件,去落草为寇的人也就少了。但古代大多数时期都不太太平,战乱频仍,山贼强盗打劫过路人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安全着想,除了出远门前卜卦之外,人们也偏向于多人结伴出行,以防御路上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证件是通行钥匙

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独自出行成了不太可能的事情。要想如现代一样一个人去旅行看世界,在几千年前也是不可行的。而要出远门,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通行证件。否则就无法顺利出行,会受到盘查和阻拦。

在我国幅员辽阔,自封建朝代建立之初,就开设了各地的管理机构。山河广阔,天子怕鞭长莫及,地方下设了一层又一层的政府管理,十分严格。也正是这样,要想在古代出远门到达别的区域,即便同在国内,也必须先得到出行允许。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出门还需要地方出介绍信,而古代则是"路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引是古代一种通行凭证,在出行时遇到地方盘问,只需出示路引便可以畅通无阻。倘若没有通行凭证就擅自出行,遇到盘查将会被遣返,甚至是被当作可疑人物关押起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路引,古人们根本就无法顺利出门,哪怕只是离家一小段距离。

而古代对通行凭证的发放也有所限制,并非想出门便可以申请得下来。相比之下,商人更容易申请到通行凭证。古代多数时期虽然重农抑商,但商业发展对于国家同样意义重大。在许多时候,商人由于要经常出门采购,政府也相应地放宽了申请通行凭证的限制。商人可以说是当时最能自由出行的群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国需"护照"

而商人踏足的区域更广,不仅在国内,多数时候甚至要出国。到了出国的情况下,普通的路引也不够用,需要更为正规的通关文牒,也类似于现代的护照。有了通关文牒之后,到了其他国家便可以畅通无阻。可以说,通关文牒是古人出国旅行的通行证。

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唐僧一行每到一处便要出示通关文牒,也是古代出行严格的现实写照。唐僧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取经他不得不历尽千辛万苦。

一路上,他们不仅要防范强盗的袭击,还要随时准备好通关文牒以证明身份。好在师徒四人勇猛有加,智勇双全,终于在重重困难下取得了真经。这部佳作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出远门的艰辛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贵例外

总而言之,为公为商而出行,都有相应的文牒,出趟远门方便许多。而绝大多数普通农民,缺乏天时地利人和,只能被拘束于小小的一方天地之中,几乎一生也没有出过远门,这也是古代闭塞的原因之一。他们生老病死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是真正的"土著"

在古诗文中,乃至现代的电视剧中,都简化了实际的古代出行难度。在千百年前,读万卷书属实,行万里路却困难重重。古代普通人的一世,或许也没有了"出行"这一选择。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视野也相当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贵之路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被现实所困。一些出身权贵的人,倒是可以畅行无阻。诗仙李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古代旅行家的缩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生于公元701年,祖上是凉王李贤的九世孙。从小就怀有出众的才华,诗文对句遍及儒释道三家,堪称"才高八斗"。19岁时,李白就以"才高雄健"的名声,被推荐给了当朝宰相。可见他的出众非同一般。

不过,李白性格率真放旷,不喜拘束。他对科场的名利毫无兴趣,宁可自由自在地游山玩水。终于在26岁那年,李白离开了朝廷,开始了漂泊生涯。这种选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连出门旅行的机会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赏识才华

幸运的是,李白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玄宗不但没有怪罪他离开朝廷,反而赐给他一大笔赏金,让他可以自由行走江湖。有了这笔钱的资助,李白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旅行生涯。可以说,如果没有皇帝的恩赐,李白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一路,他去过许多名山大川,领略了祖国的河山风光。诗兴大发,他留下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如《黄鹤楼》、《行路难》等,描写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些诗作,都是李白旅行生涯的见证。

李白的诗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遥远。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他眼中的壮丽河山。这些诗篇,正是李白漂泊生涯的见证,也是他能够畅游天下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权贵的出身和皇帝的恩赐,李白也难以有如此之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古人出门旅行的确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普通民众几乎无缘踏足远方。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被现实所困,权贵之人如李白这样的诗仙,倒是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走江湖。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河山,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正是古人出行艰辛的见证,更是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从李白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普通民众之所以难以旅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阶层的限制。

只有像诗人这样的特权阶层,才有机会尽情游览祖国的山河大川。而普通农民,生来就被困在一方天地,难以逃脱。这种社会分层,造就了古代旅行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