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名片】

中文名称:大同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The Yungang Grottoes, Datong

入世时间:2001.12

所属类别:文化遗产

所在省区:山西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景素描]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麓,是在北魏中期开凿的,前后用了60多年。石窟开凿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云冈石窟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最小的2厘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奇境珍藏]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神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重点推荐:第三窟、第五、六窟、第九~十三窟、第十六~二十窟

第三窟

第三窟位于石窟群东侧,由外部看,此窟雄伟壮观,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洞窟。崖高25米,开窟面阔50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该窟具有中国石窟寺中最为特殊的形制:窟分前后两室,后室平面呈“凹”字形,狭长的前室东西开门与后室相通,并在外壁对称开两门四窗,顶部形成洞窟外部的巨大平台,东西两侧皆为山体斜披立壁,其中央紧靠崖壁突出一长方形洞窟,俗称“弥勒洞”。平台上所有雕刻造像均属北魏时期所有,后室西端所雕“西方三圣”,是初唐时人们在北魏时所开洞窟内雕凿的作品,是云冈石腐唯一的唐代佛像。像阿弥陀佛,倚坐式,高10米,其两侧各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这三尊造像面部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雕造手法与北魏时期风格大异。

第五、六窟

第五窟“大像窟”与第六窟“塔庙窟”是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这两窟设计统一,气势宏大。两窟分别开有大型明窗和窟门,两窟中央耸立由“龟趺”负驮之巨大丰碑,东西两侧对称为九层高塔,窟前宽度达30余米,前庭宽大平坦。第五窟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塔庙窟”。高达15米的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方佛”褒衣博带,气宇轩昂;四角各雕立体方形九层塔,每层三龛三佛,层层出檐。下层四面开出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南面结跏趺坐释迦牟尼;西面善跏趺坐阿弥陀佛;北面“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东面莲花结跏趺坐(交脚)弥勒菩萨。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雕刻于塔柱下层大龛两侧和洞窟四壁的“佛传故事”画面37幅,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

第九~十三窟——五华洞

五华洞指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九~十三窟是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九、十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第十一~十三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运用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第十六~二十窟—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十六~二十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窟内以道武、明元、大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十六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潇洒。第十七窟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气势宏伟。第十八窟为身披千佛袈装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十九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二十窟的坐佛,则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

第二十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西隅,其中的这尊大佛原本也是在洞窟内的,可是后来洞窟的前壁塌落,致使坐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露天大佛是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据推测,他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如同一位阅尽沧桑、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俯视着人间。大佛全身比例适中,造型手法简练。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仍显得分外高大。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也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中的典型作品,也是中国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

来源:《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刘永升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