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经典卖情怀?观众不再吃这一套!
每当有新的影视作品要翻拍经典老作品时,总会掀起一股怀旧的情怀波浪。这不,59岁的演员黄一山又带着新作《新九品芝麻官》重出江湖,妄图再现三十年前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的辉煌。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便是黄一山、苑琼丹这些经典人物试图再现经典,也未能唤起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的首日票房仅有1305元,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经典不需要翻版"。
究其原因,在于新版根本无法重现原作的独特魅力。
1994年的《九品芝麻官》可谓是周星驰的代表作之一,它糅合了出众的喜剧元素和隽永的正义情怀,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也能品味到一线希望的力量。
尤其是周星驰和吴孟达的精彩演绎,以及与黄一山、苑琼丹等配角的完美配合,更是让这部影片达到了流行文化的经典高度。
翻制老作,何易?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娱乐圈翻拍经典的现象越来越多,但成功的案例却寥寥无几。无论是《射雕英雄传》、《鹿鼎记》,还是《上海滩》、《红楼梦》等,新版翻拍大多都遭到了观众的吐槽和嘲讽。究其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
很多翻拍作品过于盲目地照搬原作剧情,未能做出适当的创新。他们似乎认为,只要保持故事的大致轮廓,配以炫目的特效和吸引眼球的明星阵容,就足以重制一部经典力作。殊不知,这种做法无异于给经典硬戴了一顶新帽子,本质上仍然是老酒新瓶,难以打动观众。
而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对原著进行了过度的曲解和改编,导致剧情支离破碎、人物性格扭曲。
比如张一山版的《鹿鼎记》,韦小宝这个角色在剧中的表现与原著中聪明、狡猾的形象大相径庭。在追求喜剧效果的同时,剧集似乎忽略了角色深度的塑造,导致观众难以在韦小宝身上找到金庸笔下那个多面而复杂的英雄。这种改编不仅影响了故事的连贯性,也让原著粉丝感到失望。
再者,翻拍经典作品最大的障碍,恐怕还在于观众的"认知定势"。我们都有一种情节并不合理的习惯思维,会下意识地将某些角色与特定的演员绑定在一起。
正因如此,当新版作品中出现陌生面孔饰演这些经典角色时,观众难免会感到疏离和不适。
黄一山缺乏精气神,皇帝形象大打折扣
黄一山现年59岁。身为曾经的"御用配角",黄一山在94版《九品芝麻官》中可谓是抓住了观众眼球。他在片中饰演同治皇帝一角,和周星驰在床下相遇的那一幕直到现在都让观众捧腹大笑。
然而,时隔30年再次出演皇上一角,黄一山似乎已经不复当年的神采风发。我观影时就直觉感受到了一股使不上劲的老态龙钟。
或许是年纪渐长,黄一山的那份机灵劲儿显现不足,缺乏了昔日精神抖擞的机灵本质。即便妆容师对他运用了浓重的妆容,也掩盖不了那份油腻老态的突兀感。
比如有这样一个片段:黄一山一边用筷子夹起一块肉,一边指挥太监为他把汤盛起,结果太监把他的汤洒了一地。
这本该是一个搞笑的桥段,但黄一山的表现却过于生硬。夸张做作的表情和僵硬呆板的动作,令全场的笑果大打折扣。你看当年周星驰在原作中,同样是被汤浇了一身,那副懵逼、狼狈的神情可是活灵活现。相比黄一山这次的表现,真是逊色太多太多。
"笑果"捉襟见肘,"真香"的调料却存芥蒂
喜剧电影的精髓莫过于"笑果"了,可这正是《新九品芝麻官》最大的遗憾所在。
导演将原版九品芝麻官中令观众捧腹大笑的桥段一一移植到这部新作里,但缺乏了灵魂的这些情节却显得毫无生气。简直就是一副行尸走肉的徒有其表的模样。
比如有一个在后宫中皇上同嫔妃们取乐的戏码,通过夸张的表情、动作和台词来取乱真让观众捧腹大笑。
但在《新九品芝麻官》里,这一桥段就显得格外生涩和突兀了。演员们过于做作的动作,以及夸张到近乎滑稽的表情,反倒把整个场景弄得索然无味。
当然,导演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不少桥段加入了特效来寻求"笑果"。但遗憾的是,适得其反。
那些生硬的特效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喜感,反倒使这些本应幽默的情节变得很不自然。某些情节下肆意加入特效,过于做作和离谱,简直就是一种"燥"感。
我相信,如果还像当年那样靠演员本身的演技来诠释这些幽默,定能产生更佳的效果。
在坚守与创新的命题之间寻找平衡
综上所述,《新九品芝麻官》这部新作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在坚守经典与创新的矛盾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课题。
归根到底,我们对于翻拍经典的期待就在于此。一方面,我们希望作品能够致敬经典,让我们重温曾经的快乐;另一方面,我们也期盼能有出人意料的惊喜,避免雷同和生搬硬套的窘境。
这就需要创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在客观把握经典的内核同时,进行合理的创新和发展。无疑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世界化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种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作品。
说白了,就是要在遵循"基本法"的前提下,打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玩法"。
最后,希望通过这篇影评能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讨论。看过《新九品芝麻官》,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你的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