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应该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所有的群体食肉动物在捕猎时,都非常的团结,而且分工明确,战斗勇猛。而那些食草动物,如斑马、角马、野牛等,虽然也是群体动物,行动起来铺天盖地,数量众多,但是一遇到狮子,那基本都是各自逃命,甚至有一些看到同伴被捕杀,还会站在旁边冷眼观看。

你要说斑马、角马这些,因为没有武器,而且体型力量不够看,不足以和狮子搏斗,所以不管同伴,各自奔命,这还勉强可以理解。但是非洲野牛,不论从体型力量,以及“武器装备”上,都可以说是碾压狮子,唯独就是差一点灵活度,为何它们很少在同伴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赶走狮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不管是家牛还是野牛,其实都是群体动物,跟人一样,喜欢扎堆。也正因如此,牛和人一样,遇到危险时也面临着救与不救的问题。

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流氓大人的恶性事件,谁能保证每个人都上去见义勇为呢?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国内外的大部分恶性事件,其实身边都鲜有见义勇为的人,正因如此,社会才会提倡见义勇为。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见义勇为的话,那咱们也用不着大力提倡这一行为。那既然这样,我们可不可以说人是群体动物,为什么一个人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其他人不去帮忙?显然不能。

对于牛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动物的世界里,狮子袭击牛群,牛有四散逃开的,也有为了自己逃命把同伴顶飞让狮子吃的,但是也有见义勇为的。独自走开或者冷眼旁观只是影视作品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画面中,一头看上去瘦骨嶙峋,貌似生病了的老牛被两只狮子围住撕咬,已经丧失反抗能力,命悬一线。危急关头,一头猛牛突然从背后杀出,一角将狮子挑飞,看上去帅呆了。

还有一个场景是三只狮子叼走了一头小牛,然后一只水牛从后面追上来,找准狮子的后腚就是一角。狮子猝不及防,重重地挨了一下,只能丢下小牛,四散跑开,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草原上,狮子可以捕食的猎物有很多,野牛属于其食谱中捕食难度较高的,不到万不得已时,狮子不会贸然对野牛下手。因为狮子很清楚,野牛虽然肉多,但是它们可以杀死野牛,野牛也可以杀死它们,运气不好的话,野牛只需要一角顶下去,就可以让狮子命丧当场。

因此,在狮子的食谱上,常见的食物一般是体型中等偏上的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动物体型相对较小,反抗能力很弱,即使有反抗,对于狮子来说也等同于刮痧。

狮子狩猎野牛,一般是因为食物匮乏,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细心观看动物世界,不难发现,其实狮子狩猎野牛时,它们的目标大部分都是病弱老牛,或者是小牛,精壮的牛它们不敢轻易下手。

不过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就要说了,为什么我看到电视上有很多精壮的野牛,被几个狮子围住后就放弃了抵抗,任由其撕咬,而其他的野牛围成一个圈来观看狮子啃食自己的同伴,这是为啥?

这就不得不提到野牛很少拔刀相助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巴数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巴数值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定律,也叫150定律。

这个定律原本是研究人的,他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一个人的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简单说,就是一个人不管生活在哪里,亦或者到那里生活,他的智力只能允许他认识大约150个人。这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也是群体动物,但实际上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非常小的圈子构建而成的,这个圈子大概150人,对于你认知圈子以外的人,大部分人不会感兴趣。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你的一个小学同学被人打了,你大概率会上前帮忙,因为你认识他。反之如果你不认识这个人,你大概率不会上前帮忙,顶多会帮他声援一下,或者打电话报警。对于野牛,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所看到的一群牛,实际上它不是一群,而是由若干个小群体构成的庞大组合,内部实际一盘散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的智力在地球上是公认最高的,邓巴数值才150(理论认知极限是150人),密友人数一般不会超过7人。而食肉动物的的认知一般也只能维持两三个家庭十来个个体的小圈子,像野牛这类食草动物智力更低,数值恐怕只有个位数,它们的认知圈子非常小,大的防御阵型一旦被狮子冲散,他们相互之间就都不认识了,自然也就不会见义勇为了。

所以,在狮子狩猎野牛的场景中,大部分都是公牛或者母牛为了搭救自己的小牛而跟狮子对战,鲜有出现为了挽救一头壮牛而跟狮子单挑的情况。而在绝大多数时候,野牛对于被围猎捕杀的同类,都会选择逃走或者在一旁冷眼观看,进而给人们留下了“牛在受到天敌侵害时其他牛不上去帮忙”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