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字体,楷书一直备受关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末从隶书中脱离而出,凭借着细腻工整、易于辨认逐渐成为官方通用字体。楷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顶级大师,比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以及代表这一字体最高成就的“四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并称为“楷书四家”,这一说法形成于明代,并沿用至今。其中欧阳询生活的年代最早,影响力也颇为深远,他是“初唐四家”之一,颜、柳、赵的楷书也都从他的字里汲取过法度,因此可以说他是这三人共同的老师,这也是为何学界称他为“楷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楷”在宋代以后极为盛行,当时学子参加科举,大多会提前练就一手工整的欧体楷书,清代甚至有“无欧不点元”的惯例。但是,写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出现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学习欧楷时,如果一开始就从他最精深的作品入手,显然难度太大,把握不住笔画、结字的精髓之处。于是,选择那些“欧楷大师”的作品作为“跳板”,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选好字帖,有些书法家笔下的“欧楷”,其实已经没有了欧阳询楷书最精良的部分,比如结构之险绝、笔画之森严等,更像是一种过于追求工整的“印刷体”。如果学这种字,我们不仅学不到真东西,还会误入歧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一件文物,它就是欧阳询楷书《敦煌遗书》。这件作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欧楷”之作,将欧阳询书法“不传之秘”尽数保留。此作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楷书的“不传之秘”,比如:如何在笔画瘦硬时保证锋芒不过于外露,如何在结构险绝时保证重心稳实,都能在这件作品中找到答案。《敦煌遗书》纵30厘米、横123厘米,共46行、500余字,编号为p.50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起笔露锋,笔尖落纸,再顿笔按压、衄搓调锋,行笔中锋为主,笔画遒劲刚健、力透纸背。转折时方折、圆转并用,勾挑凌厉,收笔自然。结构紧实,高低错落、收放松紧对比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遗书》融合欧阳询、欧阳通父子用笔精髓,每一个笔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骨健筋强、骨肉匀称,笔笔有来处、字字见真章,是我们学习欧阳询楷书的绝佳入门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