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浅谈《老实人》的阅读落差及时代意义

□卢江良

我们在阅读世界名著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部被公认为经典的小说,读罢掩卷沉思感觉不过尔尔。此类情况,在笔者的阅读历程中,可以说并不罕见——有的可能是认知的局限,有的可能是欣赏的差异,还有的可能由于小说时代的变迁。譬如,笔者前段时间阅读的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就归属于最后一类的典型案例。

应该说,笔者在阅读《老实人》之前,其声誉早已如雷贯耳。然而,读完之后,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那种“惊喜”,反而感觉与预期的落差较大。确实,《老实人》讲述的故事,在笔者读过的小说中,可谓屡见不鲜,无非讲了主人公甘迪德(男爵妹妹的私生子),因爱上表妹(男爵女儿),被男爵逐出家门,从此踏上惊险奇特的旅途的故事。

不过,整个小说写得荒诞不经,并不失幽默而风趣,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至少不至于味同嚼蜡。可是在主人公的那次漫长旅途中,尽管作者用紧凑的节奏,安排了大量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让他去亲历、见证、思索、成长,由此摒弃盲目乐观主义,变得中庸实际。但这一切,在笔者看来,似乎并不高明,很难与那类“经典佳作”挂起钩来。

那么,是《老实人》“诞生”后的历代评论者对它的评价产生了偏差,还是笔者的认知有局限或者欣赏存在差异?细想之后,窃以为均不归属于上述因素,问题出在时代的变迁上。事实上,《老实人》是18世纪50年代的产物,而笔者所处的是21世纪20年代,这中间已整整相距了二个半世纪,以如今的目光去回望往昔,难免会显得陈旧落后。

其实,不光是《老实人》,在阅读其他世界名著时,也时常会出现这种心理落差,特别是创作时代久远的作品,无论文本创新度,还是故事新鲜感,甚至于思想先进性,总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打些折扣。这如同19世纪中期发明的碳化竹丝灯,终究无法跟二十世纪末改良的白光LED灯相媲美,但并不影响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所作的贡献。

而纵观18世纪中期的法国,贵族和教会占据着统治地位,普通民众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当时推行的蒙昧主义,更是残酷迫害思想进步者。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作者在《老实人》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还让主人公认识到“地球满目疮痍,到处是灾祸”,并在结尾喊出“要紧的还是种我们的田地”,无异于“肩住黑暗的闸门,在铁屋中呐喊”。

难怪乎,《老实人》这部创作于1759年的哲理性讽刺小说,被公认为是“伏尔泰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斗争中创作的不朽作品”。而伏尔泰本人,作为新思想的传播者,则被称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并被后人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等。

2024.3.22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