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8年2月5日,陈诚黯然离开沈阳。
此时,他的职务还是国防部参谋总长兼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全权处理东北军政事务。
蒋介石对陈诚寄予厚望,指望这个头号心腹爱将坐镇东北,摆平复杂局面。
然而,陈诚在东北的表现很拉垮,国民党军队连吃败仗,丢失大批城市和战略要地,主力部队被迫收缩于四平、长春、沈阳、营口、锦州等几个孤立据点。
面对严峻局势,陈诚一筹莫展,以胃病为由,悄然离开沈阳,飞回南京。
逃避问题,逃脱不了责任,国民党内很多人对陈诚临阵脱逃非常不满,大会上,有人要求蒋介石挥泪斩马谡,“杀陈诚以谢国人”。陈诚闻讯后,住进了陆军医院,自请辞去一切职务,好不容易才躲过风头。
有意思的是,陈诚这个在东北的败军之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国民党丢掉东北的祸首),换了环境之后,似乎找到了状态,开始超水平发挥——从大陆败退后,国民党能在台湾站稳脚跟,陈诚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1948年12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无药可救,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司令。台湾是国民党最后的退路,蒋介石将台湾交给陈诚,信任之重,可见一斑。
这一次,陈诚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他以三大新政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台湾,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大新政分别是币制改革,土地改革以及扶植民营企业。其中,币制改革是以新台币代替旧台币,新台币能直接换黄金,刹住了通货膨胀,稳住了金融秩序;土地改革是和平解决地主与佃农的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崛起。
本篇主要谈谈土地改革。
02
近代,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不管哪个党派搞革命,不论奉行什么主义,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革命者绕不过去的时代使命。
事实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已经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也多次尝试过解决,比如国民党在浙江试点“二五减租”,比如陈诚和蒋经国在江西搞土改,陈仪在浙江、福建搞土改等。
这些土改方案最后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长期的内外战争和派系纷争,使土改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无法为和平土改提供充足的资金;最重要的是,国民党中上层人士,本身大多是地主或者与地主关系密切,土改意味着让他们放弃既得利益,阻力太大。
此后,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国民党也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诚就任台湾省主席后,土地问题再次摆到了他面前。
据统计,当时户数不足12%的地主,占有56%的耕地,户数占88.3%的农民,占有22.4%的耕地,剩下约21.6%的耕地归官方所有——光复后,官方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土地。
租金方面,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的一半以上交给地主,负担很重,生活很苦。
显然,如果不解决土地问题,国民党难以获得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一旦有人闹革命,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很可能重蹈在大陆的覆辙。
陈诚说过:如不加改善,乱源就由此发生,征诸往事,如此之故,台湾必须实施土地改革,是一种客观需要,虽有万难,不能顾及。
另一方面,如果把地主看作是本土势力,那国民党无疑是外来客,反客为主,必须把原主削弱或者搞掉,才能彻底掌控这块地盘。
改革自己困难,改革别人容易。在台湾,国民党人地生疏,与地主没有瓜葛,土改阻力小了很多。
当然,即使有阻力,国民党也没打算用暴力推进土改,毕竟,土改阻力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非敌我问题,二·二八殷鉴不远,暴力用多了,副作用太大,最终反噬自己。
在地主和农民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实现“农民获地,地主得利”的双赢局面,才是政治的艺术。
在蒋介石的全力支持下,陈诚开始了土改三板斧,即“三五七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
03
分田很难,相比较而言,减租容易一点,陈诚的第一板斧就是减租。
1949年4月,陈诚开始推行“三七五减租”,限定地主对农民的地租,不得超过农作物年产量的37.5%,租期不得少于六年,到期应续约,租佃一律签订书面租约。
说起来,这只是一句话的事,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从制定法案、组织机构、训练人员、宣传指导,到换订租约、实地检查,整个过程长达5个月之久。
这里有一个问题:陈诚一句话,地主就得少收一半的地租,他们能同意吗?
当然不同意!
任何政策出台后,都会有人钻政策的空子,或者投机牟利,或者规避损失,这是常理,问题是如何对待以及解决这些问题。
“三七五减租”推行后,地主们各种操作规避减租,比如对佃农威逼利诱,迫使佃农写下退耕证明书,然后把耕地收回,再卖掉或者雇人耕种。
你不是规定降租吗?那我不出租了行吧,我卖地,或者我自己耕种,人手不够我雇人。
都这么搞,这个政策就废了。此时,权力要发挥自己的作用——1951年6月,《三七五减租条例》的颁布,解决了这些问题,条例规定:对于破坏三七五减租的行为,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罚金。
降租,或者受罚,二选一。刑罚虽不重,但足以让地主们认真对待。
土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减租完成之后,第二板斧是公地放领。
所谓公地,就是官方掌握的土地,这些土地是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军方、企业以及日本移民的土地,抗战胜利后,这些土地被国民党接收。
公地放领,就是把这些公地卖给农民,让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目的是扶植自耕农。自耕农才是农村稳定的基本盘。
农民本来就没钱,拿什么去买地?
这就涉及技术问题了,卖,也要讲策略——公地价格以主要作物年收获量的2.5倍定价,以实物的方式10年还清,每年分两期偿还。
举个例子:一块公地,每年能收获1000公斤水稻,那么它的价格就是2500公斤水稻,农民买下后,每年还政府250公斤水稻即可,水稻是一年两收,每次收获后需还125公斤。
还清之后,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书,农民获得这块地的所有权。
这样下来,农民的负担很轻。
还有一种情况:赤贫者怎么办?他们没有任何积蓄,没有启动资金,拿到地也没法耕种,很可能转手就卖了,再度沦为佃农。
法案有规定,地没还清前,不得转让。如果实在没钱,有银行提供专项贷款。
04
最后一板斧,是耕者有其田,这也是最难的,因为要拿地主的土地开刀了。
根据土地种类(水田/旱田)、肥沃程度、收成,将土地分成26等则,允许地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保留标准根据土地等则的不同而不同,超出的土地由政府征收,卖给农民。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土地等则在1-6之间(最好的地),那么你可以保留1.5甲水田,3甲旱田,如果土地等则在7-12之间,那么你可以保留3甲水田,6甲旱田······
甲,是面积单位,1甲约合0.97公顷。
超出的土地,由政府征收,征收价与卖给农民的地价一样,即正常条件下农作物年收获量的2.5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政府没那么多真金白银收地,一般而言,小地主给现金,大地主的补偿,七成用实物债券(水田给稻谷债券,兑付水稻,旱田给番薯债券,兑付代金)分10年兑付,另外三成以四大公司股票一次付清。
四大公司,即台湾水泥公司、台湾纸业公司、台湾工矿公司、台湾农林公司,本是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公营公司,政府把股票卖给地主后,变成了民营企业。
有没有阻力?当然有,而且很大。
当地主可以躺平,日子很滋润,只要不败家,子子孙孙都可以躺平。
现在从大地主变成了小地主,实物债券又没多少钱,股票也有风险,地主们能不骂娘?
骂也没办法,好言好语说不通,那就是让法律去说——《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违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05
台湾土改,不能不提“农复会”。
“农复会”全称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由官方代表、土地问题专家以及美国农业专家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部门,掌握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农业试验基金以及部分美援资金的分配权,基本上代行了“农林部”的职权。
台湾土改,就是在“农复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它制定了许多富有远见且细致周密的土改政策,使得土改在大致平和的气氛中,有序推进。
土改三板斧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考验执行能力。
比如耕者有其田政策,流程包括地籍总归户,制定法案,实地复查,耕地征收,耕地放领,地价补偿等,每个环节一环套一环,每个环节繁琐无比。
以地籍总归户为例。地籍总归户,简单理解就是土地总清查,根据以前编订的地籍图册,对土地种类、地权分配情况、耕地使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登记,将调查结果制成以地籍卡片和归户卡片。
当局总共动员了2800人,历时1年4个月,制成卡片600多万张,编制统计表160多种,为土地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这是任何土改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1953年,土改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租佃制的地主经济,变成了小私有制的自耕农经济(地主土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5%),农民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被激活,1953-1968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6年之久的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5.2%。
农民收入增加,有了积蓄和购买力,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农村以及社会的稳定问题。
事实上,只要老百姓生活得好,他们就会拥护现存秩序,什么外部煽动都是白搭。如果民众一天一个鸡蛋都吃不上,排长长的队才能领点可怜的食物,这时候就不要甩锅外部煽动了,反思吧。
对地主而言,土改使他们的整体财富缩水了,但他们保住了身家性命,保住了部分土地,还拿上了补偿,结局算不错了。割点肉、出点血,总比崩盘了同归于尽强。
土改后,地主们将手中的闲置资金(约6.6亿元新台币)投入工业,为后续的工业化贡献了力量。
06
最后说点题外话。
很多人认为台湾经济崛起,是靠国民党从大陆弄过去的巨额黄金。
黄金是起了作用,但作用不在于此。
据统计,国民党从大陆带走了277.5万两黄金、1520万块银元,加上国库外汇金钞,总价值5亿美元。这笔钱花在了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发行新台币的准备金,二是维持80万国民党军队的军费,以及应对渡海作战,三是养活100万公教人员和难民。
保守估计,这笔钱只能撑2年,2年之后怎么办,谁也不知道。
然而很快,朝鲜战争爆发,美援来了。从1951年到1965年,美国向台湾提供了14.82亿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1亿美元。
黄金银元只是帮国民党最初站稳了脚,至于后面的发展,既靠美援,也靠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