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名字除了要考虑读音之外,还要考虑名字中每个字本身,也就是字形。起名字不是给自己看的,是要给别人看的,因此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名字首先要让别人能够看懂,故而起名字不要用生僻字。

汉字的数目是非常多的,《康熙字典》中就有47000多字,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多字。如此众多的汉字,即使是汉字专家也难以全部记住,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其实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只有三四千字而已。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也就是说,即使是主要以学习诗文为主的古人,日常使用的汉字也不过六七千而已。

因此,汉字中有大量的生僻字。比如"赟"字,看起来有文有武还有钱(贝代表钱财),意思很好,但是这个字几乎只用在人名中,多数人是不认得这个字的。又比如"橐"字,除了读《道德经》可以看到这个字之外,其他地方也几乎看不到这个字。比如"谳"字,现在很少会用到了。简化字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些少见的繁体字和异体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竟然模仿武则天的做法,生造一个字当作自己的名字。即使是武则天所造的字,现在也很少有人用了,更不用说普通人造的字了。

如果别人不认识你名字中的字,就会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麻烦,甚者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因为读不出或者读错会显得一个人知识贫乏,人们一般不会自讨没趣。

因此,起名应力求简洁、流畅,而不是繁琐、生僻。有许多名人名家,他们名字起得朴实无华,例如大书法家、绘画大师齐白石,抗金名将岳飞,革命先驱孙中山等。

2.名字中各字的形体结构最好有些变化。

不同的汉字各有不同的字形结构,除了独体字之外,还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上合下分结构、上分下合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品字型结构等。独体字有王、卫、朱、马等姓氏,左右结构有钱、孙、郑、陈等姓氏,左中右结构有谢、濮等姓氏,上下结构有如李、吴、蒋、秦等姓氏,上中下结构有莫、黄、冀等姓氏,全包围结构有国姓等,半包围结构的有周、包、闵等姓氏,品字型结构有聂姓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字中各字的形体最好不要都是一种形体。比如"来申平",三个字都是独体字,而且都是竖长形的字,给人一种单调乏味之感;再比如"国团圆",三个字都是全包围结构,完全是封闭式的,给人单调乏味、缺乏变化的感觉。这种字形上整体不协调的名字,容易给人带来不好的印象。

有的名字虽然并不都是一种结构形体,但是形体过于接近,也不合适。比如"来申吾",虽然两个独体字,一个上下结构,但是由于都是竖长形的字,整体看仍然显得单调了一些。

3.尽量避免姓名中各字的偏旁部首完全相同。

偏旁部首完全相同给人一种单调、重复的感觉。如江波澜、江海潮、何信侠、何信仆、刁习司、边连选、郭郁邦等等,且不论这些名字的字音、字意如何,仅仅名字中各字的偏旁部首完全相同这一点,就会给人一种单调重复感觉,缺乏美感。

4.不宜用笔画太多的字。

名字中的字笔画太多,则不易于书写。在小的时候,一开始上学便要写几十画的名字,会造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书写姓名,笔画太多,大家都会感到头痛,甚至会以其他笔画少的别字代替,就会额外增加写错名字的概率。比如李濮巍,可能就会被别人写成李仆威。

5.各字的笔画数要相对匀称,给人以稳定和平衡的美感

假如一个人姓"丁",丁的笔画只有两笔,这就要求与之配合的名字,最好也是笔画比较少的字。如:丁小兰,给人的感觉比较匀称、和谐、舒服。如果叫丁一鹤、丁一微,就会有前轻后重、头轻脚重的感觉,不和谐不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一个人姓"黎",笔画数较多,这就要求与之配合的名字,最好也是笔画较多的。如黎紫蕾,比较匀称;黎一平,就显然头重脚轻了;黎紫一,就会让人有种失衡的感觉。

类似"一一"这种笔画少到极限的名字,尽量少用,因为很难配合。如果姓氏笔画多,比如姓"燕",名字叫"燕一一",显然头重脚轻的非常严重,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即使是姓氏笔画少的,也不很理想,比如姓"丁",名字叫"丁一一",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朴素,笔画也比较匀称,但是由于用了"一一"这个名字,就给人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感觉,更有种苍白无力的感觉,孤零零的,单调,而且缺乏想象力。

做到以上5个方面,起出来的名字,在字形方面就会显得美观大方,使名字整体有一种和谐的美感,让人感觉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