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二年(1079),大文豪苏轼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乌台诗案”,他被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不仅生活上穷困潦倒,精神方面也十分低迷。在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某一日,心中的极度失意和愤恨突然爆发,于是他以笔作剑,挥毫泼墨抒发感情,殊不知他抒发苦闷的消遣手段居然成就了这副“天下第三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篇分为其一和其二, 其一比较平淡,行文工整,诗意寻常,书法也未见跌宕,较为平缓,仿佛苏轼正温着酒缓缓讲述。其二开篇便触景生情,引出身世之痛,笔势也随之奔放摇曳,如同酒劲上头,气血翻涌,心中的一切不平静一切不满全部爆发。至“破灶烧湿苇”则字形突然加大,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如泉水般喷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文写到“乌衔纸”三字时,恍然记起今日是寒食节,进而联想到晋文公当年欲招引介子推,却误将介子推烧死的情景,不禁同病相怜,悲由心生。而后“哭涂穷”三字突兀变大,如同一首歌曲最后的高音,全篇随之在“死灰吹不起”的一片肃杀中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音绕梁,使欣赏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作者的苍凉忧郁之中。所以,整幅作品不仅反应了苏轼生活的凄苦,更表达了苏轼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内心情绪上的起伏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书写时用笔具有鲜明特点,传说苏轼在写作时书写姿势和书写工具都与当时其他人不同,不仅采用三指执笔的“单苞法”,在下笔时更是压低手腕,书写时手腕不太提起,故常有“偃笔”侧锋的出现,这样用笔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纵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书写结构上,苏轼一改前人或长或方的形体构造,选择了较为扁平的结体,所以黄庭坚曾调侃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黄州寒食贴》则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章法上《黄州寒食帖》中多有增补,诗句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有感而发。苏轼将诗句的情感寓于点画线条之中,在结字上或大或小,或疏或密,使得整幅作品开合有致,整篇作品跌宕起伏,一气呵成。世人评价苏轼写下《黄州寒食帖》时应该“无意于佳”,但却成就了这件不可复制的传世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州寒食帖》作为苏轼代表作之一,除了能从中学习到书法大家的写作风格与各类技巧,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他曲折而波澜壮阔一生,其美学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更为这幅作品增加了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