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评赏一件书法时,着重考量作者的道德、品行,例如大唐“忠臣”颜真卿,独创雄伟壮阔、大气舒展的“颜楷”,一派大将军的威严肃穆之象,获得世人一致好评,例如朱长文称赞曰:“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米芾不喜“颜楷”拙质雄浑之风,依然被豪放的气势所震撼,赞叹曰:“颜真卿(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甚至清朝“滇中第一完人“钱沣,因学习“颜楷”,再加上刚正不阿的品行,被夸赞道:“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古代十分信奉“字如其人”的观念,如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一般来说,行笔缓急、墨色浓淡、笔画开合,皆是心中所念,品行端正之人,自然下笔稳健从容,线条精到浑实,反之唯唯诺诺的小人,则拘束散漫,字体油滑、媚俗,毫无内涵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观察历史上,对于“奸臣”、“贰臣”的书法评价,无过于批判、排斥,极少站在客观、辩证的角度分习,譬如元代“书坛盟主”赵子昂,因改仕元朝一事,和妍媚流逸的书风,导致后世批判“赵字”,浅俗如无骨,又说“研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蔡京、和珅、严嵩、秦桧等奸臣,更不用说,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然而,近几年“奸臣书法”在网络上的口碑,发生翻天覆地之变,从古代万人唾骂,变为现在的现在交口称赞,不免引起众人的好奇,难得史书写错了,这些“奸臣”并未行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自然不可能记错,之所以出现口碑的巨大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书法鉴赏角度不用,古代“善书者”大部分是文人墨客,自幼通读四书五经,受传统观念的教导,将谦谦君子之道,视作金科玉律,追求温文尔雅的风韵,自然在艺术评赏时,有失偏颇,加入道德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代书法学者众多,思想更加开放、包容,在欣赏一件法帖时,不将作者的人生经历居于首位,以用笔灵活性、点画层次感,还有全篇布局的疏密、起伏等,与艺术相关的角度作为基准,仔细体悟内在意境、格调,由此判定一件法帖,是否有资格进入“顶尖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两种观点并无对错,不同时代特色,造就别样的欣赏观念,但是书法属于传统艺术,分析时如果融合太多世俗情感,容易错过真正的艺术品,就像蔡京行书,姿媚华丽、浑实畅达,既守晋唐法度,又兼得“尚意”潇洒之气,水平不输米芾,堪称“宋代第一”,却因世俗被埋没,如今知之者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对“奸臣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