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曾在新野助力刘备大败曹兵,要说他应该是智慧和谋略的代言人。然而,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徐庶,却是进入曹营后一言不发的神秘形象。
那么,这位曾以智谋左右战局的谋士,为何在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沉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和心路历程。
一、徐庶刘备相识
徐庶与刘备的缘分始于刘备屯兵新野之时。
新野虽然说是刘表的地盘,但天下都被曹丞相划到自己名下了。
因此,别说新野是下南阳,取荆州、破东吴的跳板,只要知道现在守在这地方的,居然是想用衣带诏勤王起兵,偷袭许昌的刘备。曹操就忍不了。
当时刘备手下也没有几个兵,更没有什么抗曹良策。面对虎视眈眈曹军,整天只能用关、张、赵云之勇,壮一下胆儿,勉强hold住场面。
而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化名单福,带着一身智谋,适时地走进了刘备的视野。
二、智败曹兵
曹操一听在汝南被打败的刘备,又跑到新野落了脚,立刻就派遣大将曹仁领兵来砸场子。
曹军兵临城下,可徐庶丝毫不乱,淡定排兵布阵。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一出手,不但把曹军杀得丢盔弃甲,还把吕旷、吕翔两个先锋送上了路。
曹仁气炸了,不听李典退回樊城的劝谏,执意亲自带兵上阵,他摆了个八门金锁阵,以为能一举拿下新野。哪知道又被徐庶一眼识破,场外指导赵云以少胜多,轻松破解了这个所谓的无敌大阵。
不甘心失败的曹仁,又想趁夜偷袭找回面子。可徐庶早就料到了这一招,反手就是一个预判了你的预判,不仅打的曹仁狼狈逃窜,还趁势一鼓作气夺下了樊城。
三、诀别刘备
然而,就在刘备与徐庶的合作渐入佳境之时,一个惊天的变故发生了。
曹操听说徐庶居然是在为刘皇叔打工,心里十分忌惮。于是在程昱的一番建议下,他把徐庶的老妈抓来许昌扣为人质,然后,又让程昱把伪造的徐母亲笔信寄给了徐庶。
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的消息后,徐庶不得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刘备,前往曹营。
临行前,徐庶深感愧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于是,他向刘备推荐了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希望这位卧龙能继续辅佐刘备完成大业。然后,他孤身一人前往许昌。
四、徐庶入曹营
徐庶一见到母亲,就知道自己被曹操套路了。
气愤的徐母在痛斥儿子书读傻了后,用自尽表达了对曹贼的抗议和对儿子的失望。
母亲的死深深地刺痛了徐庶。他在悲痛中发誓,终生不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
曹操对于徐庶的投奔自然是欣喜若狂。作为天下的雄主,曹操早就对徐庶的智谋和才华垂涎三尺,一直想要将其招致麾下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然而,徐庶投奔曹操后的表现,让曹操大跌眼镜。与之前为刘备出谋划策、屡建奇功的形象截然不同,徐庶在曹营中选择了直接躺平。
他不再过问军政大事,也不向曹操主动进言献策,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个一言不发的旁观者。
这样的表现自然让曹操相当失望和无奈,但或许出于对徐母之死的愧疚,也或许怕杀了徐庶会砸了自己招纳天下人才的招牌,曹操并未对徐庶采取任何过激的行动。
就这样,徐庶在曹营中度过了余生。他的才华和智谋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但他的忠诚和孝道却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敬仰。
五、历史的推测
《三国志》等史书并没有给徐庶单独立传,他只是在别人的某个段落里蹭个镜头。至于他到底有没有给曹操献过计,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也不能草率的就给他贴上一个一言不发的标签。
因为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曾提到,徐庶在投奔曹操后,被任命为右军祭酒,并与荀彧共同负责兵事。要知道,能干到曹军参谋长,单纯靠名声和刷脸是绝对做不到的。
曹魏的政治环境复杂。徐庶曾经是刘备的谋士,新野之战。他把曹军二把手曹仁打得灰头土脸,满地找牙。如今两人一个办公室混饭吃,这画面感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有前科,上司还是死对头的新人。徐庶在曹营的日子指定不轻松。但作为一个顶级谋士,他深谙进退之道。所以,他可能会选择以谨慎的态度应对日常事务,并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沉默。
六、三国演义的徐庶
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书中描述徐庶在赤壁之战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出于对曹操逼死母亲的怨恨,他并没有向曹操说明。
相反,在庞统的点播下,徐庶制造了西凉马腾、韩遂造反的谣言,以此为借口离开赤壁。这一情节虽然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只是不是历史事实。
其实。早在识破连环计之前,徐庶也曾献过一策。
当年赵子龙在长坂坡杀的七进七出,曹操谋士主张射杀他。徐庶却说,生擒此人,我能劝降。
正是徐庶的神助攻,才有了宁要活子龙,不要死赵云的命令,最终让赵云背着阿斗冲出重围。
所以,徐庶进入曹营后,并没有像罗贯中所描述的那样,坚决不为曹操出一计。他不仅出谋划策了,还前后献了两计!然而对曹操而言,每一次听从,都是打开了噩梦的开关,令他陷入困境。
结语:
总的来说,对徐庶一言不发的解读,其实和历史事实没多大关系。但要说争议,现在看来,更多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这种解读的变化,反映了罗贯中对徐庶形象的塑造和再利用。
所以,徐庶在曹营的表现以及他的一言不发现象,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一定是罗贯中先生对这位三国时期智者的理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