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繁花》,除了王家卫的导演风格、人物剧情的巧妙设计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另一件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这部电视剧的配乐用心程度,全剧30集共用了57首歌,几乎首首金曲。据业内人士透露,这部剧仅购买音乐版权就花费了至少1000万,在影视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不止如此,2023年音乐节遍地开花,演唱会也排队官宣,音乐市场一片花团锦簇,可谓势头猛烈,唯一不温不火的只剩数字音乐市场。

要说数字音乐为什么一直难“热”,还得从实体唱片转型数字音乐后,遭遇的种种困境说起,当时各大网络音乐平台刚刚崛起,网络音乐不仅免费听,MP3、WMA等音乐文件也可随意下载,都对创作者造成不小的打击,如今市场对音乐版权的管理与使用虽然相对规范了,但是数字音乐采用的商业模式,依然没有为音乐创作者带来满意的收入。

这点与电子书发展境遇十分相像,二则都在转型冲击中,率先遭受了“免费大行其道”“盗版传播泛滥”的深远影响,以致数字市场萎靡不振,只是如今数字音乐已经迈过相对困难的时期,电子书还逗留在前两个深坑里挣扎。不仅如此,这对“难兄难弟”在依托互联网平台销售作品的过程,还遭遇着另一种相似的“尴尬”——会员收费模式。

一、何止电子书不挣钱,大多数字音乐也没什么“油水”

数字音乐的“成功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鼓舞了电子书的士气。但是这片欣欣向荣的市场背后,并没有想象中乐观。音乐作品的商用面向更大众化,可以借助商业演出、KTV等商业场所经营获益,但是与电子书一样,数字音乐的主要收益还是来源于互联网音乐平台通过“会员收费”来盈利,再由平台按约定分成或播放数据计算分成,获取相应收入,只是对于非热门歌曲来说,这笔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曾有原创音乐人透露,其2023年在网易平台的收益,20.5万次播放量最终的收益只有23元。另一位音乐新人也表示,他在所有音乐平台及平台音乐版块发了四首歌,最后歌曲全网播放13.6万,音乐平台总收入126元,其中100元还是B站对音乐人的额外补贴。

由此可见“VIP会员”这个收费模式,因为收费低廉本身就限制了整个平台的收入上限,而所有作品只能在一个限定池子里争自己的收听能占100%的多少,最后以占比划分收益,这种局面一来容易产生恶意竞争,出现很多制作糟糕的歌曲,比如有些人会上传大量白噪音音乐提升收听量;再来大多平台的万播费用都不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流量扶持与粉丝支持,也就意味着创作者几乎很难获得可观的收入。

再看如出一辙的电子书行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主导“单本销售”模式的亚马逊退出中国后,以“会员收费”模式经营电子书的互联网阅读平台就逐渐占据主流,开始了以阅读页数、阅读时长结算电子书作品收益的风潮,而通过这种结算模式,作者的收益同样十分有限。知名译者李继宏曾晒出他在2022年获得的数字版税数据,其作品在当前主流平台微信读书的全年收益4457.16元,加上阅文收入也仅有19000元左右,不到同年亚马逊收入42471.18元的一半。

加之互联网阅读平台的这套收入计算公式还不透明,无论出版社还是作家都不清楚自己上架平台的电子书,在平台经营中是如何计算收益的,造成业界对“会员收费”模式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不少人由此意识到,原先的单本销售模式,才是更适用于书业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

二、相比“会员收费”模式,“单本销售”模式更能看到未来

从电子书市场潜力来说,采用“单本销售”模式的亚马逊,在全球已售出超4亿本电子书,一年的电子书销售额可以达到近60亿美元,至今占据着美国电子书市场的主要份额,引领全球电子书市场发展。在其2019年的KDP自出版业务,当年全球作者就已经获得超过3亿美元的收入,超过1000多名作者获得了10万美元以上的版税收入。不同于传统出版路径,KDP面向的主要是素人作者,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情况,更能看出腰部、尾部作者的实际收入情况。采用单本销售模式,率先保障的其实也是这部分作者的基本利益,不被平台白白吸血。

从内容创作层面来说,依据阅读页数、阅读时长等数据来计价的“会员收费”模式,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作者们原先的创作模式。有人可能已经发现目前流量阅读平台的商业机制,与网文有些相似,网文也是按点击量、阅读章节等方式来计价,然而相比追求刺激读者阅读欲望、满足爽点,动辄百万字起步的网文小说,传统写作大多聚焦社会思考、知识总结等培养思维、技能的严肃内容。无论在内容,还是创作字数上都占尽了劣势,想要依葫芦画瓢地照搬那套计价方式,本质就是强行适配,削足适履,到时恐怕畅销书以外的大多数作者连糊口都是个问题。还可能引发作者陷入为吸引读者持续阅读而写作的迷思里,“与时俱进”地学习创作各种博人眼球的猎奇内容,致使创作圈子更加乌烟瘴气。

坚持单本销售模式,更能引导读者耐心阅读,实质上是对创作质量的一种保护。很多人对精挑细选买一本书,与买一个会员拥有一大堆能随意阅读的图书的珍惜感和包容度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包容才能给予作者沉下心创作的勇气。

从行业可持续发展来说,以“会员收费”模式来经营电子书,是互联网平台惯用的商业模式,对以流量为发展核心的互联网平台自然更有益。但对书业而言,等到互联网平台完成内容资源整合,加上AIGC辅助创作,催生井喷内容,手握作品就不再是王牌,作家与出版社的话语权将会越来越小,直至丧失电子书市场的主导权。与之相反,单本销售则能保障作者与出版社的发展利益,使作者、出版社、销售商各端不依附互联网阅读平台,探寻开发更多的商业合作模式。

关于单本销售模式的探索,这些年除了亚马逊,国内其实也有不少企业在积极尝试各种发展可能,比如福建新华发行集团联合厦门正观易知书业科技就推出了单本销售与版税制相结合的数字图书出版发行新模式,这套模式通过复制权、发行权实现数字图书的出版,使数字图书成为像纸质书一样的独立商品,首先实现了合法的“单本销售”,然后不局限于阅读平台的C端用户群体,又开发了B端市场,为企业、学校、社区、乡村、党建等各个组织单位提供按本批量采购业务,满足对应组织群体的阅读需要。

不仅如此,通过这套新模式出版的数字图书,在销售过程中均可以单本销量计价,按版税制给予作者、出版社、销售商等各环节分成收益,让产业链各环节能在卖出的每本书中获益,从实质上保障行业的良性发展。可以说“数字图书”模式是为书业数字化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和希望。

最后从眼下局势来说,随着AI智能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竞赛逐步白热化,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就是各个内容创作领域的作者们,只有找到适合书籍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才能在保护作者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好的链接AI。作为内容创作的主要群体,作者们其实是需要更快适应,并积极拥抱数字图书,否则等到互联网公司利用AI裹挟了内容,为其创造收益时,作者们将再次错失AI为自身创造利益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