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篮球场上最“解渴”的方式莫过于外线远投了,在CBA常规赛第47轮辽宁对阵浙江的比赛中,浙江队给全体球迷上演了一场赏心悦目的“三分雨”,程帅澎10投5中,吴前8投5中,全队共投出28记三分球,投中12个,命中率高达42.9%。

因为三分球连连飙中,浙江队也一直领先,稳稳压制着辽宁队,最后以96:69 获得大胜,真是杀得痛快淋漓。

问题来了,浙江队“三分雨”会一直下到总决赛的赛场上吗?

抛开联赛,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像浙江队这样精准的投射,绝对是件好事。

回想那次输给“菲律宾二队”,如果中国队有像浙江这么精准猛烈的三分球,何至于输?

历数各次国际比赛,中国队的远距离投射,其实多数时候发挥得都不好,平时在联赛里投得挺好的,结果一遇外敌就发挥不出来,这已经成为痼疾了。

1、是对抗性的问题吗?

很多人认为,国际比赛对抗性强,所以很多球员一遇外战,便因为适应不了高强度对抗,因此三分球失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欧美选手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因此场上对抗骤然提高了一个档次,导致中国球员投射能力下降。

但是,对抗性并不能掩盖所有的问题,球员对比赛节奏的不适应,心理上过于紧张,都是影响投射命中率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国际比赛和国内联赛的氛围完全不同,每个球员都百分之百地投入,越是使命感强烈,肌肉往往越发紧,反而不如平时那么松弛自如。

客观地说,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要加强对抗性训练,又要在比赛中锤炼心理和适应能力,做到平常心对待卸掉心理包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是裁判尺度的问题吗?

国际比赛的吹罚和国内联赛规则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好多球员到了国际比赛中就不适应裁判,有时候等哨,有时候频频犯规,造成做动作的时候缩手缩脚。

其实CBA联赛一直在裁判判罚的尺度上向着国际靠拢,包括鼓励对抗等。但是,在吹罚过程中,仍然改观不大,这是事实。

除了裁判水平因素,还有球员的动作习惯等问题。比如,好多球员都有小动作,这个是从小养成的,积习难改,到了赛场上,这种现象如果多了,就会成为一种被默认的“潜意识”,裁判也吹不过来,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国际赛场这样行吗?

所以,适应裁判吹罚,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着裁判也不行。得从训练到球员到裁判,逐步改善,慢慢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国家男篮现在缺少一两个领军人物。

从前,有姚明,有易建联,中国队出国作战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核心骨干”,大家围绕着核心,很自然就形成红花配绿叶的打法,心理上也安定得多。

现在,缺乏领军人物,大家就陷入散乱状态,没有一个明确的战术核心,各打各的,忽冷忽热,也导致投射过程变得缺少依托。

所谓“乱拳打死老师父”,只是个小概率事件,要想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还是按部就班,培养出自己的核心,把战术风格定下来,投手们也就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了。

期待中国男篮新核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