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训导父母与师长在教育子女上的责任与态度。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现代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如今,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面前,似乎都显得很卑微,家长“管不了”,老师“不敢管”。那么,这句古训是否还适应现代教育之需?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教育难题?
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明白,当今的孩子们除内心世界远比古人复杂外,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学校的竞争、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关注,使得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在这种背景下,严格的管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我们不是没有见闻过?因此,家长与老师需要寻找一种更为科学、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既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又能避免过度压抑。
“养不教,父之过”,并非单纯指责父母之疏忽,更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其言传身教、家风家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然而,现代教育提倡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孩子独立人格、情感、道德的培养。因此,父母应摒弃简单的打骂教育,而要做到严爱相济,多陪伴,多参加有关“亲子”类活动,采用更为温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多理解和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
“教不严,师之惰”,对于老师而言,严格要求并非苛责,而是指老师应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但是,现代教育并非一味地追求高分与升学率,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老师应转变“严师出高徒”等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与差异。
学校也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让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们提供心理测试、咨询和辅导服务。
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活动,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类的培训。并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孩子、家长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让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和应对压力。
面对当代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家长、老师和政府须合力发挥作用,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引导的成长环境。古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并非完全过时,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其内涵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中华文教网/今日文教周刊 采编 袁孝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