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蒋经国病痛缠身,心中犹记挂昔日同窗廖承志在北京逝世前的心愿。年底,台湾当局终于解除禁令。无数国民党老兵终于能够跨过海峡、与亲人团聚,两岸人民激动难抑。

当时,台湾问题形势大好,祖国统一近在眼前。谁料,1988年1月13日下午,时年78的蒋经国因心脏衰竭于台北去世,后续李登辉上台,斩断了两岸协商谈判的机会。

国际局势诡谲莫测、风起云涌,直到今天,台湾问题都还是中国人民心中之痛。

如果1982那年,身为蒋经国继母的宋美龄能对大陆做出更好的回应,一切会不会有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忆往昔,苏京把晤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悼念父亲蒋介石,希望能遵照父亲嘱咐将他的遗骨送回故乡安葬。

他写道:“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悼文让国际更加揣摩蒋经国对大陆的态度。与此同时,也唤起了时任中国侨务部部长廖承志的往昔回忆。

廖承志与蒋经国不仅有竹马之情,更有同窗友谊。

廖承志身出名门,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领袖,母亲何香凝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早在中国同盟会建立以前,廖仲恺与何香凝就追随在孙中山先生左右,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后来,廖仲恺与蒋介石都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二者来往甚多。廖承志与蒋经国更是在幼时就成为玩伴,相互陪伴、一路成长。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分裂,廖仲恺被人杀害于国民党中央部门的大门前。尽管种种疑点都指向蒋介石,何香凝也认为蒋介石是杀死廖仲恺的凶手,却没有人找得到直接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廖承志目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认为国民党不再能实现他心中的真理。他下定决心,转而投入共产党的怀抱,不久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修学。没想到,他竟在这里又遇到了自己的幼时玩伴,蒋经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经国比廖承志入学早,身为兄长的廖承志却成了蒋经国的学弟。此时的蒋经国,也对父亲蒋介石的行为大失所望,脱离了国民党。父辈的恩怨情仇,此时还未影响到二人感情。

据蒋经国讲述,苏联的冬季总是萧瑟寒冷,一次蒋经国在学校夜里受冻,廖承志便脱下自己的大衣包裹住他,二人缩在大衣下相互取暖,同袍而眠。

这一段经历也成为蒋经国心中难忘的回忆。

当时的蒋经国醉心社会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里,他很佩服一个从巴黎来的进步青年,名为邓希贤。邓希贤是蒋经国所在的共青团小组组长,才华横溢又表现突出。直到多年以后,蒋经国才得知,这位昔日同窗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邓小平。

时间来到1982年,此时,廖承志已经74岁,蒋经国也已经7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两人自从莫斯科一别,已有几十年未见。廖承志当时担任国务院侨办主任,而蒋经国在毕业后子承父业,最终成为了国民党的掌权人。

一天,廖承志被叫到了邓小平、邓颖超的面前。原来,不久前蒋经国撰文登报,感慨父亲蒋介石的棺椁七年来未能回到大陆故居下葬。邓颖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机,当即向邓小平汇报。

中央经过会议讨论,决定抓住时机向台湾抛出橄榄枝,劝说蒋经国早日促成台湾回归。

那么,这件任务应该如何完成呢?

邓小平认为,廖承志是最好的人选,他与蒋经国的关系不可谓不深,情谊不可谓不厚。由廖承志从私人情感层面劝告蒋经国,最合适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大陆和台湾的报纸同时刊登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至盼善自珍摄。”

廖承志深思熟虑,在信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信的内容由文言文写作,以表尊敬台湾的用语习惯。其中字字句句,情深意切。

“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

蒋经国阅毕,若有所思。他站在窗前抽烟,久久不语。

以蒋经国的身份,回信多有不便。最终,他决定请出一位重要长辈代为回信。

这个人,就是蒋介石的夫人、蒋经国的继母,宋美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败落者的倔强

一封信件,正静静地躺在宋美龄的案头。

1982年,85岁的宋美龄正身处美国的家中。尽管年寿已高,宋美龄仍保持着年轻时的风范。眼前这封由“世侄”廖承志写下的信却叫她回想起过往的失败,不免有些烦躁。

桌台上摊开了信纸,宋美龄的回信已经开了个头:

“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宋美龄一生心高气傲,从不低头。时至今日,她仍自视甚高,缅怀着往日身为中国“第一夫人”的荣光。

宋美龄是大名鼎鼎的“宋家三姐妹”中最小的那个。她出身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家世显赫。三姐妹中,大姐宋霭龄与巨富孔祥熙结合,二姐宋庆龄更是嫁给了“国父”孙中山。1927年,在宋霭龄的支持下,宋美龄与蒋介石成婚,在政治上给予了蒋介石许多支持。

当时,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却不料桂系反水,逼得蒋介石下野。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通过宋美龄的关系,蒋介石获得了江浙财阀的大力支持,最终东山再起。

蒋介石娶宋美龄时已经四十岁。娶进门的娇妻不仅貌美如花,还以不凡的身世帮了蒋介石大忙。婚后,蒋介石对宋美龄宠爱有加,宋美龄喜爱旗袍、珠宝、香水,蒋介石都悉数奉上。

蒋介石风光极盛之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也乘风借势、大肆敛财,一时纸醉金迷,好不奢华。宋美龄成了“第一夫人”,风光无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美龄的一生都身处于普通妇女难以企及的高位,她的政治生涯走的很远。她的身影出现在一系列政治活动中,参与进许多历史事件。

1936年初,蒋介石因为热衷内斗、拒绝抵抗日军引发民愤,张学良、杨虎城决心囚蒋抗日。事情发生后,宋美龄立刻飞往西安营救蒋介石。二人见面后,宋美龄说:“宁抗日,勿死敌手。”此后二人情感更加深厚,宋美龄也进一步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

同年,宋美龄以中将身份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担负组建空军的任务,时任航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周至柔唯她马首是瞻。1937年,她获得蒋介石授权掌控空军 ,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获得了空军内部的领导权,并组建“飞虎队”。

抗战中,宋美龄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募捐慰劳,还担任了中国对外宣传的总传播员、出版书籍,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

但是,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推诿内斗层出不穷,“三民主义”的指导渐渐被抛却。贪污受贿之风大行其道,自由民主不复,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更是让国民党逐日失去民心。再加上当时军事溃败,国民党的军队纪律涣散、不战而退,无法再支撑起国民党的统治。

这样一个瘫痪的政府,无论是蒋介石、宋美龄,还是四大家族,都难辞其咎。

1948年年底,国民党政府气数散尽,大势已去。蒋介石再一次下野,却再没有能卷土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和宋美龄逃到台湾,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仍怀有再次踏上大陆实现统治的野心。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台湾海峡静静见证着历史。这一次,蒋介石再也没有机会了。

逃到台湾后,宋美龄遥望大陆,心中十分不甘。时至今日,她仍自视“正统”,希望国民党能卷土重来,“光复大陆”。

宋美龄自小在美国长大,会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她擅长演讲,曾为国民党争取到许多来自美国的援助。到了台湾后,她仍与美国联系,希望获得美国的帮助“返攻大陆”,还试图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她的尝试当然都失败了。历史抛弃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是巧合,而是有稳固的必然原因。国际局势正逐步稳定,要再次翻起浪花实属痴心妄想。

宋美龄曾经流产,终生膝下无子。蒋介石去世后,她在台湾失去靠山,只好去到美国继续生活。

实际上,宋美龄是反对国家分裂、期盼两岸统一的。但是,她的期盼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是对由国民党实现“统一”的妄想。

蒋介石逝世前,宋美龄的权力已经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已经遭到动摇。当时,“两个中国”的说法声音不小,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国家却并不希望由此将台湾踢出局。

但是,在台湾高层的会议中,宋美龄却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主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宋美龄当日掷地有声,蒋介石却始终沉默着,面上唯剩萧索苍凉。

蒋夫人一言定江山。尽管她的主张是出于对时局的偏执判断、对于蒋家统治天下的不切实际的妄想,却正巧与邓小平等大陆党中央领导人的愿望殊途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光飞逝,一晃眼就到了1982年,这是蒋介石过世的第七年。岁月执掌着人的生老病死,台湾已物是人非,宋美龄虽垂垂老矣,却仍想要做当日“一锤定音”的那个蒋夫人。

此时,蒋家人仍然掌控着台湾。他们虽然不是宋美龄的亲骨肉,却仍然是宋美龄名义上的后辈。此时的宋美龄不会料想到,在蒋经国死后,蒋介石的孙子蒋孝文、蒋孝武会相继死去,台湾会落入台独势力手中。

那时,宋美龄依然保持着她的骄傲,要回信拒绝大陆的示好,拒绝使台湾回归。这份骄傲,在她的信中表现得如此地刻薄、尖锐,叫远在大陆的一众国家领导人寒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戛然而止的回归路程

宋美龄的回信传回了大陆,不仅让对台小组的人大失所望,更让邓小平皱眉

宋美龄从一开头就强调了台湾自蒋介石以来就一直奉行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表明了自己对统一的态度。

倘若仅是如此,也不至于叫人太难过。但是,宋美龄又在回信的结尾写到:

“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

“敝帚自珍,幡然来归”这八个字,赤裸裸地展现了宋美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恶意。此番话有意打压廖承志,更要恶劣地展现自己的高傲。

宋美龄的态度强硬,言语刻薄,让对台小组一时默然。

所幸,事情在蒋经国那里出现了转机。

原来,蒋经国虽然没有亲自回信,却别有一番与宋美龄不同的考量。

早在1981年,蒋经国的心腹沈诚就应邀参与中共中央举办的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还来到溪口了解了蒋经国的父亲蒋介石的故居保护情况。

1982年,廖承志受委托写给蒋经国的公开信更是“晓以大义,陈以厉害,动以感情”,使蒋经国为之动容。他的密使沈诚此后多次受蒋经国派遣造访大陆,两岸的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开始有了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86年,大陆的改革开放已见成效,沈诚受命拟出建议备忘录交给大陆:“国家一定统一,手段必须和平,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中共中央随即表示:“统一大业能在你我这一代手中完成”。

1987年,蒋经国向沈诚透露派出国民党代表与大陆进行谈判的意向。此时,宋美龄的态度已有所缓和,只建议要三思。

国共第三次合作近在眼前,台湾回归指日可待,这是蒋经国晚年的功绩之一。

不料,次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吐血,于当日下午不治身亡。邓小平听到这个消息后哀叹道:“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经国去世后,蒋家在台湾的势力分崩离析,蒋孝武的离世标志性地结束了曾经辉煌的“蒋氏王朝”时代。

宋美龄已然高寿,目睹蒋家子孙被迫淡出政坛,她愈发痛心。她心中清楚,蒋家再无转机。李登辉上台后,终于暴露出了自己台独分子的真面目。

对于台湾,宋美龄心灰意冷。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两岸同胞期待台湾回归已久。

历史的洪流涛涛向前,宋美龄和邓小平对祖国统一的这个共同愿望,正在静静等待着下一个历史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