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有北约十几个国家的支持,乌克兰为什么就是打不赢俄罗斯呢?

除了军事家底,以及有些国家光出声不出力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是欧美军工产业荒废,武器产能有限,有劲使不上。

俄乌冲突已经两年多了,两个军事大国之间的闪电战逐渐演变成了拉锯战,持久战,装备损失越来越多。这种时候,谁的生产能力强,谁能迅速补充装备,谁就能在战场占有优势。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以战场消耗最多的大口径炮弹为例,俄罗斯每月可以生产炮弹25万发,一年可以生产炮弹300多万发,而美国和欧洲的炮弹产能全部加起来,一个月也只能生产10万发,一年也就是120万发,根本拼不过俄罗斯。

为了支援乌克兰美国已经把自家军火库“掏得差不多了”,战前美国每月只能产出1.4万发,还抵不上乌克兰两天的消耗量。在冲突初期几个月内,乌军使用的“毒刺”和“标枪”导弹,就相当于美国过去3年产量的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国家也好不到哪去,德国大手一挥,送了乌克兰5000个头盔,后来被人骂得不好意思,又掏出了60多辆50年前设计的豹1坦克。英国援助的FV432装甲运兵车,年龄达到61岁。希腊向乌克兰援助70门M1 1 4 火炮,这货是抗美援朝时期美军的装备,现在还有一门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当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已经算不错的了,还有些更无耻的,比如爱沙尼亚,先是将本国的破烂玩意,打着援助的幌子移交乌克兰,随后再向欧盟申请报销,或者直接给我换新的,以此获得了1.34亿欧元的补偿,实现了“鸟枪换炮”。

尽管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想方设法提升产能,但是短期内难以看到实际效果。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军火出口大国,全世界最强大的军工复合体,但传统军工产能仍然在不断萎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是因为冷战结束后由于订单骤减,军工企业经历了一系列合并与收购,导致生产商数量和工人人数大幅下降。如今,美国主要防务承包商从51家锐减至5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是,很多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战斗机、导弹、航空航天这些高技术装备才是关键,取消了对传统军工产业的补贴,大量传统军工厂破产。炮弹才挣几个钱,造F22多赚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精英都去了好赚钱的金融行业,能坐在办公室,轻松的割韭菜,赚他几个小目标,谁还愿意干这些累死累活,还赚钱少的制造业。

相比较于美国,中国的军工产品出口小得多,仅靠国内市场,如何保持军工产能?

首先,我们要破除“唯高科技论”的观念。在追求尖端技术装备的同时,绝不能牺牲传统军工,必须平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适当补贴政策不可或缺。专注于传统军工的企业,利润率普遍很低,补贴是维持生存的关键。保持一条现有生产线的运转,相比新建来说,既经济又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军民融合发展要落实。把大量的民用企业,比如大疆无人机、光威碳纤维等等作为军工产业的供应商,培养大量的后备军工产能,确保关键时刻能“爆兵”。

最后,扩大出口占领市场。军火是利润率非常高的产品,鼓励我们国家的军工企业走出去,赚外国的钱,才能更好的发展自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对于保持我国军工产能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