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遗数字化建设渐渐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带给人们新颖的审美体验,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一、非遗数字化建设的背景

由于自然、社会发展方式和人为因素,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非遗赋予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当前,我国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非遗项目已经开展了数字化整理工作,实现了以数字形式记录、保存和传承。然而,整体来看,非遗文化数字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标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在数字化过程中,也面临技术标准不一、数据安全等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当前非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找准问题所在,以便更科学地制定数字化建设方案,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推广路径
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推广路径是实现非遗项目数字化成果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也是推动非遗数字化工作向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推广路径方面,可通过文化节庆、博物馆、学校教育等场合,加强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同时,发展数字文化产品,如数字图书馆、移动应用等,使非遗数字化成果更加便捷地融入公众生活,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这些推广路径,可以将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各个领域,提升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价值和影响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在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一是健全工作体系。梳理非遗数字化改革任务分解清单、明确要求、分工协作,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等相关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分析解决问题,在国家《非遗法》和贵州省《非遗条例》颁布的基础上,六盘水市是在2016年也出台了《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对非遗数字化建设就是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根据数字化改革年度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注重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在2024年省文旅厅对六盘水市的非遗专项资金补助中,就有四十万经费专门用于我市的非遗数字化建设;三是引导市场参与。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非遗数字化建设,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在保障数据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前提下,稳步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合法利用,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非遗数字化建设大格局。

四、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非遗数字化建设,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成熟,传统文化得以数字化,为数字时代的年轻人所接受。数字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其次,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展示和推广路径是推动非遗传统文化向社会传播、推广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数字展示平台、推动在线展览、数字文化产品开发和数字文化遗产推广等方式,可以实现非遗数字化成果的有效展示,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书馆建设、移动应用开发等手段,实现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全方位展示和传播;再次,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增强互动与参与感。在推广路径方面,可通过文化节庆、博物馆、学校教育等场合,加强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最后,数字化技术能够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使非遗信息得以永久保存,有利于传承和研究,数字化技术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使非遗传播更加广泛,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非遗数字化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可通过构建数字展示平台,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成果以多媒体、互动化的形式呈现,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数字化展览、线上推广等方式,将非遗项目置于公众的视野中,进而引发观众的兴趣与共鸣。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增强互动与参与感。

总之,非遗数字化建设在未来将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