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政务新媒体从刚兴起时的“一哄而上”,到现如今失去方向,甚至打着为基层减负的头衔“一哄而下”。其中不少政务新媒体百态频出,令人哭笑不得:有的设立公式化,注册认证“两微一端”后便外包给公司管理,当起“甩手掌柜”;有的设立形式化,发文数和阅读量常年处于个位数,甚至停更成为“僵尸号”;有的运行个人化,小编带有个人情绪怒怼网友,各类“神回复”引发民众争议,或是蹭热点、蹭流量,发布内容无关政务,甚至公开追星娱乐。如此不务正业的政务新媒体面临被关停的境地也不令人意外。

首先要厘清个人与官方的关系,把握角色定位。政务新媒体作为公共治理载体,一言一行代表政府形象,一举一动承载着政府公信力。故此应提高运营人员政治站位,提升媒介素养和业务水平,持中守正避免价值偏差,杜绝言论情绪化、个人化,方能得民心。

其次要厘清权威与亲民的关系,把握话语论调。政务新媒体之所以冠以“新”字头,就是与传统媒体有截然不同的亲民特性,在交流语言上要摒弃官腔官调和专业术语,表达需接地气,甚至必要时使用网络用语。但接地气绝不等同于娱乐化的表达,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发布民众看得懂的政府信息,才能涨粉丝、获点赞。

最后要厘清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握工具属性。传统思维下,政府更多是实行单向管理,当今双向互动治理才是正道,政务新媒体深深契合民众参与政府公共治理的时代需求。要充分利用政务新媒体增强政民互动、提升办事能力的独特功能,认真收集网民投诉、咨询、建议等,甚至给出实质性的解决建议,让其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的新途径。

只有厘清三组关系,把握官方权威的角色定位、接地气但非娱乐化的话语体系和双向沟通工作属性,学会“好好说话”,政务新媒体成为政府治理水平提升的新利器。

(供稿人:李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