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大多数人类都无法拒绝一个萌萌哒的人类幼崽,更何况这个幼崽是自己的。

自从娃出生,软糯糯,香喷喷的“小肉丸子”,捕获了父母的心,也成了朋友圈一道“霸屏”的风景线。

自己家有个天使宝宝,有一个小智多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真是忍不住想让大家都知道,走过路过不要刷过,点个赞捧、个人场。

朋友圈里晒的是娃吗?

不,晒的是父母的骄傲——谁家的宝宝这么好呀!

朋友圈里炫的只是娃吗?

不,炫的是作为父母的“工作成效”——看孩子被我带的多好。

可以说打开朋友圈,就打开了无数孩子的成长史。

九宫格来一套,各种姿势c位靠。

从汇报出生性别,到翻身长牙,再到旅游打卡,荣获三好……

只是看看朋友圈,你不需要成家,只要有一个带娃的朋友,你就可以真实而坚定的宣告:我是看着好多个娃长大的。

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看朋友圈的不只有熟悉的朋友和亲人,还有各种场合、各种原因加上的陌生人。

父母或许只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却也容易被一些别有心机的人钻了空子。

父母爱子的初心都可以理解,但是下面3种孩子的东西,还是别在朋友圈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01

不晒孩子特定习惯或偏好

不晒孩子特定习惯或偏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些独特体现于他们不同的喜好和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吃某种食物,有的孩子喜欢在某个固定的地点玩耍,这些看上去只是日常的细节,却是有心人接近孩子的工具。

央视有一档节目,曾做过一个诱拐实验。

虽然平时父母都告诫了孩子,别轻信陌生人,可是孩子实际面对状况时,结果却让很多父母倒吸一口凉气。

在重庆的一个小区游乐场里,记者扮演的“坏叔叔”,用玩具零食和平板游戏,作为诱饵,轻松的“指引了”两个4-6岁的孩子去往他处,远离伙伴。

实验的另一个场景,社区工作人员“以妈妈的朋友”身份,告诉孩子,妈妈带了一些零食放在门口,请孩子一起去拿。

10来分钟竟有三个小朋友被带走。

孩子的确要加强危险教育意识,但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出光靠孩子自己的意识,是不能保证他们完全能抵制住诱惑的。

那些他们喜爱的东西,对孩子吸引力更大。

孩子偏爱玩耍的地方,也会成为骗子,诱导他们离开的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不晒孩子的位置标签与实时动态

通过社交平台上的信息,除了能了解到孩子的习惯和偏好,位置的标签和实时动态,也把孩子的行踪暴露在了更多人的眼皮下。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孩子去兴趣班都会接送。

那天遇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好和朋友搭讪,说自己第一次来接孩子,不熟悉情况。

让朋友一会儿给儿子说,帮忙叫一下自家的孩子。

朋友一听孩子的名字很熟悉,这个孩子上课前是妈妈送来的,两个大人还打了招呼,也听孩子妈妈提了一嘴,“在外转转就过来”。

朋友怀疑是自己多心,但也突然有了警觉,便在接孩子的时候,同老师说了情况,老师给孩子妈妈打了个电话。

孩子的妈妈表示,自己没有委托任何人来接孩子,让老师一定把孩子留住,等到她来。

见很多孩子都走了,那个男子也在教室门口探了两次头,或许是担心遇上孩子的家长,便自己离开了。

朋友也好心等到了孩子的妈妈回来,跟她描述了经过。

孩子妈妈一脸狐疑,也无法判断这个男子是谁,想了半天,猜测应该是自己平时带孩子来后,无聊时,会顺手发条朋友圈,这几次为了打发时间,也会去周围逛逛,发发自己的动态。

打开手机一看,恰恰这些发布的内容都加了定位。

大概那男人也是这样确定她不在的,正好打了个时间差。

孩子妈妈后怕道,自己以后还是全程陪着孩子吧,什么行踪动态的,再也不发朋友圈了。

这个妈妈虽然是发的自己的动态,但是却和孩子的固定行程有关。

不知道这个妈妈后来报警没有?这个男子是否是熟人起了坏心思?还是陌生人通过位置标签得到了信息,找到了可乘之机。

曾有数据显示,很多的儿童侵害案都是由熟悉孩子的人所为。

别把孩子暴露,给心怀不轨的人。

保护孩子的行踪隐私,就是在保护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晒未与孩子商量的隐私消息

一个小女孩的父母经常在Facebook晒娃,这令小女孩感到非常苦恼。

他歇斯底里的控诉着自己从婴儿期,生活照片就被父母发到社交网络被人浏览,自己却从没同意过,并觉得这样非常不对劲。

他隔着屏幕愤怒地表示自己才6岁,隐私却暴露了,她觉得很尴尬,也担心自己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懂什么?他们有什么隐私?”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耳熟啊?

很多人成为父母前,就是在老一辈的这样的观念中长大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更早,当代的父母,往往也会在很早,就有意识地把“隐私”的概念引入给孩子,激发“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孩子能识别一些侵犯的行为。

但有时候恰恰是我们自己忘记了界限。

不是只有和身体有关的才是隐私,孩子心理上的隐私,情感上的隐私,同样需要被尊重。

有的父母会把孩子的糗事当作趣事,作为自己的“生活周边”分享。

或是把孩子的情绪状态,发在朋友圈进行吐槽。

要不就把孩子的情感波动、挑战或冲突,当作调侃,展示在朋友圈。

把大人和孩子的生活混在一起时,特容易因为自己的表达欲,而跨过孩子隐私的边界,忘记了,里面藏着他们的自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萌仔妈说】:

分享为人父母的喜悦,是出自对孩子的爱,但爱孩子,就别忘了孩子的安全不是小事,敏感的心灵世界也需要被保护。

你会晒娃吗?还有哪些东西是你特别看重,不会晒的呢?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