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家谱的哲学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大终极之问,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哲学流派,答案不尽相同。

中华家谱圆满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我是谁?”中国人莫不有姓氏,姓氏既是一个人的家族符号,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符号,家谱对一个姓氏的源流均有记载。

“我从哪里来?”家谱清晰记录了一个人从始迁祖甚至是得姓始祖的血缘历史,直至上溯至源头——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我到哪里去?”家谱强调人伦关系,就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让下一代孝敬尊长,孝敬祖先,以回报家庭的养育之恩,从而回报社会, 从道德层面完成自身人格和人身价值的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家谱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爱家、齐家、育家、传家的新家庭理念

爱家:热爱家庭,尊重家人,家从来就是中国人心灵的港湾,爱家这一理念的升华就是爱国。

齐家:好的家是需要倾心营造的,重视提高家庭人员的素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

育家: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是人生教育的第一堂课,家谱中留下的家训、家规、家箴是培育家风的良好教材。

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诸如知识产权,股权,企业所有权等。有识之士更认为,优良的家风也是家庭巨大的财富,这是家族基业长青的根基。

(二)记录当代的社会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这几代人,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参与者。我们的家谱编修恰好与此同步,我们要将其间的人、事,甚至是感受,以家谱独特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下来。

(三)助力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的胸怀永远以天下安澜为己任。中国人家的观念包含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小家,家的放大就是全球、全人类。儒家经典《礼记》,早早就为我们描绘了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这种理想,也就是新时期大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中华家谱发展的现状

(一)抢救性修谱

大部分家族家谱系统性编修均中断于上个世纪早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朱熹曾言:“三代不修谱,是为不孝”;按照“三十年为一世”或“二十五年为一代”的说法,其间已历四代以上。家族人员星散,资料失传,如果再不纂修,多数家谱恐再无续修的可能。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组织重修家谱。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资料不全,且经验不足,此轮修谱可定义为“抢救性修谱”。

(二)民间自发修谱热情高涨

此一阶段家谱编修,完全是民间自发所为:

1、组织机构自发成立。骨干人员号称“三老”(又称“三驾马车”):“老干部”“老板”“老师”,他们自觉担当起编修的繁重任务,号召动员,筹措资金,搜集资料。

2、参与编修工作的人员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修谱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者均能相互尊重,相互协商,体现了良好的民主素养。

3、修谱资金的来源,主要源自家族人士的捐赠,资金的管理公开透明有序。各家族基本都能做到家谱续修结束后尚有盈余,有的甚至成立基金会,用于助教济困。

修谱热情高涨,也体现在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他们用其财富和所学,在运用互联网进行家族资料的整理,家族文化的挖掘,讲好家族故事等等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在续谱活动结束后,这股热情依然不减,在不断研究家族文化的基础上,向地域文化研究和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

(三)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标准

修谱工作涉及人员组织、资金管理等等方面,更牵涉多学科专业知识,受制于各种因素,目前编修的家谱水平总体偏低。

导致这一情况的深层原因:1、缺乏对中华传统家谱的理论研究;2、缺乏家谱标准的制定;3、缺乏专业文化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参与。

(四)人文素养严重不足

很多家谱只是简单的花名册,甚至包括主体的序文,也是文辞简陋,更遑论思想性、艺术性;人物传赞,也只是事实的堆砌,缺乏对人的精神的提炼,更不用说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家谱的质量,影响了家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的发挥。

作者 房江传:

安徽润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家谱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