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正式签约启动首日,位于控江路上的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即实现二次征询100%签约。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全市首个原址改建+协议置换项目。公示牌上新贴上的"100%"鲜红醒目,居民围着合影留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已经激动地几天睡不着觉啦",惠丽华格外开心,她在这里住了40多年,此前"大板房"曾两次尝试启动改造,但都未能成功,她的希望也随着升起、破灭,但没想到这次这么快就成功了!"她欣喜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道解了两次未果的难题,在第三次解题时首轮意向征询当天就实现了240户居民100%同意,3月11日启动预签约后仅用了16天预签约率就达到100%,甚至出现居民排队签约的景象。提及这次能快速推动的原因,杨浦区成套办项目部部长蔡晨滨表示,此次项目在推动过程中尝试了多个"第一次",比如首次尝试打通征收安置房源在成套改造项目中的使用路径、首次在成套改造中引入货币安置,通过多要素统筹,为居民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同时,呼应居民需求,项目方案几经打磨。

这些做法都指向同一个目的,最大程度提升项目涉及居民的感受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筹措房源,提供多种选择

内江大板房位于控江路501—515号(单号),是两排沿街的灰色5层楼房,因房屋为大型板壁结构,因而被称为"大板房"。内江大板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三户合用煤卫,每户面积从10平方米到20平方米不等,面积虽不大却承载着居民们几代人成长和生活的印迹。因为房屋结构在硬度和强度上存在先天缺陷,多年使用下来,内江大板房内部的墙壁已经泛黑、室内电线乱飞,甚至出现墙皮脱落、结构暴露、楼梯移位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因为是空心楼板,走个路就会很吵,邻里间还会抢厨房用,经常会起矛盾",在此生活的郑永良从65岁盼到了80岁,终于盼来了成套改造,"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我们这辈子能住上独门独户的新房,还是电梯房"。

记者了解到,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涉及240户居民,其中160户朝南住户将在2年后原地回搬。改造后,每户房屋面积平均增加6平方米左右,实现厨卫"一门关",同时根据居民提出的晾晒需求,增设阳台。考虑到居民中占比86.67%的老人及占比17%的残疾人的上下楼需要,改造项目虽只有5层楼高,但仍将在合适位置加装电梯。

原朝北80户,采取房屋置换(异地)或货币安置方式。为了让居民感受到更多政策的温暖和实惠,杨浦区成套办积极盘活全区房源资源,开放170套房源,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这些房源包括杨浦区域内历年成套改造积累下来的价值适配种子房源,其中89套不需要另贴差价;此外打通政策壁垒,引入区征收安置房源75套,满足居民的改善型需求;同步提供货币安置方式,最大程度兼顾居民"拿房""拿钱"不同安置需求。80户居民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主选择"更经济"或更改善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居民需求,持续打磨方案

从"封门,厨卫在外"到"一门关"再到加电梯……项目方案总结居民的需求,几易其稿。记者了解到,为了打磨出让居民满意的方案,延吉街道群众工作组每周与大板房居民代表开碰头会,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200多条。杨浦区成套办、街道、项目实施主体、征收单位、设计单位等工作组成员,针对群众呼声强烈、反映集中的意见建议,召开会议进行专题会商,反复讨论改造方案,沟通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对方案进行11处较大修改,使方案具备更坚实的民意基础,为后续签约生效做好准备。

"注重利益平衡,是此次方案得到居民们认可的重要原因",杨浦区成套办全程参与了群众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居民的声音帮助方案打磨得更加精细,"比如有些房屋面积差异不大,过渡安置费被划为一档,但在居民心里,多出的面积安置费也应该有所增加。我们讨论下来觉得居民要求很合理,就进一步细化分档,对过渡费进行微调,而这些细节的优化,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对项目推进工作也更加支持"。

作者:刘力源

文:刘力源 图:叶辰亮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嘉旖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