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诗到做事,AI+以智提质,成为新时代的基建热点。
随着年度热词“新质生产力”横空出世。我国2024年的全国工作路线逐渐明晰。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内的三大生产要素概念也紧跟时代需求有了新的诠释。所谓新劳动者,如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AI;新基建,如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更是于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2月16日,OpenAI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马斯克、李志飞等纷纷下场评论,360创始人周鸿祎更是连发6条视频,声称Sora为人工智能画上了“眼睛”。
这一次AI生成的不再是文本和图片,而是一个长达6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AI似乎已经可以理解现实世界的因果逻辑。
先不谈新概念出世,各界态度是“谁赞成,谁反对”,毋庸置疑的一点是Sora的出现,再次让世人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随着智算浪潮的来临,AI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建热点。
日前,2024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海南开幕,人民网《2024年AI产业发展报告》也于同一时间正式发布,让我们一起进入关于AI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解读。
Part 1
“专项”训练,
垂直行业成大模型主战场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超13.9%。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14.4万亿元,企业采用率超15%。
此外,根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有望为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
借用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的话说,“‘人工智能+’在当前阶段的时机,就是恰到好处。”
上一个周期我们的关键词是“数字化”,下一个周期将会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将从各行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提档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及中坚力量,加速社会整体从“+ AI”向“AI+”进发。
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就始终被视为第一生产力。然而科技的风向时刻在变,即使是制造业巨头们也无法安心躺平。为了维持领先,企业年研发投入高达数十亿乃至百亿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基操。
每个人都攒着劲,想要成为革新第一人。
2022年年底,大语言模型ChatGPT问世,科技圈等待已久的机会到来,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标ChatGPT各大科技公司积极推出通用大模型,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讯飞的星火还有阿里的通义千问…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一路从“百模大战”升级到“千模大战”。
但时至今日,似乎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
业界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大模型赛道的竞争已经进入中段,相对于通用大模型的“广”,基于特定领域训练的垂直大模型则拥有更直接、精准的落地能力。而“先天条件”出众的智能手机行业无可避免地被大模型看中。
要知道,智能手机行业坐拥上亿用户,且大多数已经完成包括“Siri”在内语音助手日常使用的消费者教育,是天然的大模型赛道入口。而对手机来说,毋庸置疑,大模型的应用将会对移动终端的交互体验和服务方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显然,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模型与智能手机行业的匹配是一场双向奔赴。就像MEET智能未来大会上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说的那样,“大模型目前最能完成体验闭环和商业闭环的场景,就是落地在手机上。”
Part 2
锁定C端用户,
AI云端与端侧适配不同需求
既然已知垂直模型在精准应用方面的优势,那么如何实现这项新技术在手机行业的落地呢?在《2024AI产业发展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vivo蓝心大模型。
vivo蓝心大模型是行业内首个在手机端运行的开源自研大模型,也是更适合中文用户的中文开源大模型,由5款自研大模型组成矩阵,覆盖十亿、百亿、千亿三个参数量级。其中,蓝心大模型1B(10亿)和7B(70亿)支持在手机端运行,在出词快、内存低、全天候、真安全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端侧优势。
例如,vivo对手机端1B模型优化后,支持的出字速度极限达60字每秒,远超过人眼约10-20字每秒的阅读需求。而如此强大的计算的能力,蓝心大模型1B和7B却分别只需要占用1.3G和3.8G的手机内存,打破了消费者“强算力,高内存”的固有印象。
但其实,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于端侧大模型的应用价值仍然存疑。依据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断定个人用户对于大模型的大多数需求,基本上也就是生成图文总结文档、对话交互等方面。
但这些能力模型软件自身能满足。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端侧大模型?
要知道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人的延伸,移动终端成为人类神经末梢的存在。但作为电子产品,手机的特性决定了它由一行行代码组成的同时,也被这些代码框死。时间的线性顺序加上 APP 之间的“生殖隔离”,导致我们每一步操作就像跳房子,必须不停重复打开和退出。
如果要说哪一个指令在手机上被最多执行,那一定是“返回”。
当我们想要规划一次旅行,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打开这个 APP 查天气,那个 APP 找攻略,换个 APP 定酒店,再选个 APP 查餐厅。
小小手机的方寸之间整出了一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繁琐流程。
科技的发展目的应该是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增加不必要的生产流程。端测大模型的出现就可以改变这一切。
基于蓝心大模型的能力,vivo开发了全新的智慧助手“蓝心小V”。
与其他大模型应用不同,根植于系统底层的“蓝心小 V”真正将便捷打上了“公屏”——在手机屏幕边缘就可呼出一个专门的聊天窗口。你可以直接在这里对小v发出咨询,不管是文生文、文生图还是图生图都可以轻松解锁。这样的情境下,我想要完成一个旅行规划,不管是制订旅行攻略、预订更合适的机票酒店都方便快捷得多。等我旅行结束回归日常生活,某天想起在某个地方的情境,就可以让小v帮我找到当时拍摄的照片,甚至还有当时在笔记中随手记下的旅行小作文…
更重要的是,以上所有功能都能在端侧实现,用户无需担心数据隐私安全。
除了“蓝心小V”外,vivo还准备了免费自然语音对话机器人“蓝心千询”,作为独立APP上架各大应用商城,将交互与再学习贯彻到底。
考虑到智能手机是大模型落地的主要产品体验入口,且应用场景复杂,vivo蓝心大模型呈矩阵化分布覆盖 10 亿、70 亿、700 亿、1300 亿和 1750 亿五个参数量级。其中10亿量级模型是主要面向端侧场景打造的专业文本大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本地化摘要、生图的场景;70亿模型支持云端和端侧两用,兼具语言理解和文本创作能力;而700 亿模型作为面向云端的主力,则在角色扮演及知识问答等场景下均表现优异。
事实上,随着2023年智能手机大模型的正式落地,只有“端云协同”才能获得“云侧强、端侧快”的双重优势已经得到验证。
如今,以vivo蓝心大模型为代表的垂直大模型在手机端的应用,不仅满足于用户的基础需求,更是在感知周围信息,识别用户意图,帮助用户决策方面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某种意义上它们早已不再是大模型自身,而是顺应时代的应用需求,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智能体”。
Part 3
大模型广泛开源,
小开发者“背靠大树好乘凉”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从AI产业报告阐述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vivo自研大模型的诞生绝非一朝一夕的成果。
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曾说道,vivo很早就认识到,随着 AI 的蓬勃发展,AI 必然会和各种形式的终端设备相结合,形成新的智能体验。而这将在人类与智能终端的交互方式、应用生态、技术架构等方面带来颠覆式的变革。
所谓“知而志,志而行”。vivo基于自身的战略性预研,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研究人工智能,坚持自主研发,领先行业设立专攻人工智能方向的Al全球研究院,持续在人工智能的四个要素——数据、人力、算法、算力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自2017年始,vivo就一直维持着千人的专业人工智能团队。仅强化学习阶段, vivo就建立了多达300余人的专业审核团队,制定输出200余项的安全审查机制,对模型的输出进行筛查和标注。为了建设知识图谱,更是成立了图谱研究院,以便积累大模型学习所需的大量数据。就这样经过六年“过饱和”式的投入,才有了如今vivo蓝心大模型“C-Eval百亿内大模型榜单第一”、“C-Eval全球中文榜单中排名第一”…一系列的成就。
显然,不管是我们熟知的影像技术抑或AI研发成果,vivo是走过了漫长岁月,埋头种因才有如今的基业长青。但我们很清楚并非所有企业都兼具这样的魄力与实力,把大半身家砸入大模型的开源与研发当中。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都知道,未新技术的开发成本和已经出现了“新技术”的之后的复现成本基本上是1和0的差别,更何况是谱写专有模型这个“巨型词典”。
vivo副总裁周围在对《2024AI产业发展报告》的寄语指出,当前大模型产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就产业趋势而言,考虑到高昂的成本,投入基础模型训练的公司未来可能会大幅减少,转而更多的公司会去寻找应用场景和爆款应用。
但正如大多数人认为AI将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样,AI产业的未来又岂会是一个人的武林?想要实现产业共荣,是必要全产业链握指成拳的。
在“降本增效”这一点上,值得一提的是,被报告“抓了典型”的vivo某种意义上真的做到了一点。
vivo的70亿量级大模型是手机行业首个开源大模型,对帮助中小开发者大幅降低大模型落地成本、推动AI生态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实现AI技术普惠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1882年9月,爱迪生在纽约铺设了第一张电网,曼哈顿珍珠街85户人家共同见证了400多盏灯点亮夜空,随着居民夜晚生活被改变的同时,我们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新一页。
也许1879年爱迪生测试灯丝能否被点亮时,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人用上电。开源不可是“无根之木”,当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其中,相信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将会创造出更繁荣的AI生态。
从刷脸支付到自动驾驶,从智慧办公到无人工厂,从代码帮助生成视频到如今“人人都自助成码农”…人工智能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体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而应用的繁荣才是技术真正的繁荣,从技术上升到行动,“人工智能+”无疑是大势所趋。随着技术攻坚,产业向新,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未来,“AI+”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飞跃的关键引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