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巴城

因为一个任性的通告,南通的某些官员这几天不好过,一方面被民间的声音骂惨了,另一方面被官方媒体重点点名批评,两边都受气。

被骂和被批评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以后可以长点记性,不再有权任性,慢慢的就把形象重塑起来了。

南通那边的风波还没过去,张家界这边又整出事情来了。

这两天,张家界这个新闻很火,火爆的程度一点不亚于南通,性质也跟南通大同小异,都是很任性的“禁止”。

3月28日,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一段视频上了热搜,引发网络上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视频中,两台用于炒制茶叶的杀青机被贴上了封条,封条上的落款为张家界永定区莓茶生产加工棚点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专班办公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是被要求办理炒茶证,不然的话就将新鲜茶叶卖给企业统一加工,但这样做的话,茶农的收入就会减少。

说真的,我是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的办公室,也是第一次听说“炒茶证”,哎呀,真的孤陋寡闻了。

舆情出来后,当地相关人员是这样解释的,贴封条是和茶农商量好了的,茶农将莓茶卖到市场,确实需要办证加工,规范市场,并非是一刀切。目的是为了将莓茶做大做强,不会让茶农利益受损。

说的话很好听,都是“为了你们好”。既然不会影响茶农的利益,为啥人家又说“收入会减少”,这里面确实有名堂。

贴封条就是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哪里来的什么“协商贴封条”,这个解释跟南通那个解释一样,很勉强,前后矛盾,一点都不能让人信服。

说什么规范市场也是一个借口,明显的不合理。

昨天,张家界永定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回应说,当地正在开展莓茶行业小作坊整治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现在有的整治行动很简单粗暴。比如张家界这一次,直接给茶农的机器贴上了封条,如此这般的“整治”,显很任性,相当于是在砸人饭碗。

如此对待小作坊很不公平。

小作坊也有大贡献,就拿温州来说,很多家庭都有小作坊,人家把皮鞋做向了全世界,把当地的经济做大做强。还有义乌的家庭小作坊,生产了很多小东西,比如当地把小小的拉链做成了一个大产业。比如浙江的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手工炒制工艺,已被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算是有一万个理由要怎样,张家界也不该如此的简单粗暴,如此的任性,应该给当地的小作坊一个缓冲期,慢慢把一切规范起来,而不是一张极其傲慢的封条。

这么多年,张家界的茶农们没有办这样证那样证,人家不一样把茶叶做得好好的吗?这么多年,茶农们自产自销,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当下是网络时代,一有什么问题,马上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热点新闻。

现在好了,张家界当地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制茶农去办证。办了证就啥问题都没有了吗?该出问题的还是要出问题,并不是说办了证就万无一失。不会出问题的,就算不办证也不会出问题。

梅菜扣肉也有证,销售一个亿,够规范了吧,还不是被查出来了问题。

在此,我想弱弱地问一句张家界当地的相关部门,请问强制茶农办证,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猫腻?

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的话,很可怕。比如乡村的剃头匠是不是要办一个剃头证,杀猪的是不是要办一个杀猪证,种田的是不是要办一个种田证......

你们轻轻地给人家贴一张封条,但在人家的身上却是重重的一击。这不是助农,而是在坑农!农民自己在家里做点小本生意,而且还是一门传统的手艺,应该大力鼓励啊。国家不是一直在鼓励勤劳致富吗?

当下,国家在大力支持发展经济,各地出台了不少支持经济的政策,到处都在努力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张家界当地却打着规范行业的名义,实际上是在严重伤害一个行业。一方面损害了茶农的利益,另一方面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任性地给茶农的加工机器贴封条,就是一个很不妥的行政行为。

任何地方的行政部门的权力就像手一样,该伸的时候就伸,不该伸的时候就不伸。不要把手伸得老长,这里去管一下,那里去管一下,更不要动不动用这一只手禁止这样禁止那样,动不动就给老百姓贴封条、下禁令。

乱作为,只会带来更多不好的结果。

这两天真的很有意思。那边禁止制造、销售殡葬用品,惹出一身骚。这边又打着规范市场的名义强制茶农持证炒茶,闹出热辣滚烫的舆情。

再想想之前的四川某地禁止老百姓熏腊肉,还有最近的东北某地禁止农民烧秸秆(现场看守的干部餐费都花了十多万)......这些荒诞的事件里,都看得见有一只乱作为的手。

觉得有些好笑,又感到有些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