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雀台比箭,谁最强?

曹氏家族颇有势力,且人才济济。曹操乱世起兵,能在众诸侯中迅速脱颖而出,就得益其家族的倾力相助!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美轮美奂的铜雀台建成后,曹操心情舒畅,大宴群臣。

(曹操)

文武群臣纷纷施展才华助兴。

文臣吟诗作赋,流传后世的《铜雀台赋》就是曹植在此时所作的。

武将们也不甘落后,比试箭法。曹操将武将一共分为两组,分别是曹氏宗亲大将和外姓将领,其中曹氏宗亲大将身穿红色战袍,外姓将领身穿绿色战袍,分列两旁。

曹魏早期,兵权始终牢牢握在曹操家族的大将手中。铜雀台上,曹操把自己家族的将军独列一边,一则为助兴;更主要是向外人显示自己宗族势力之大,威慑有异心之人!

曹操传令道:

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如射不中,罚水一杯。

第一个出场是红袍阵营的少年将军曹休,只见他拈弓搭箭,一箭射中红心,满堂喝彩。曹休是第二代曹魏宗亲大将,箭术如此厉害,说明曹氏后继有人了。曹操喜赞:"此吾家千里驹也!"

第二个出场的是绿袍阵营的文聘,他随手一箭便射中红心。众人喝彩。

第三个出场的是红袍阵营的曹洪,也是一箭射中红心。又是喝彩阵阵,金鼓乱鸣!

第四个出场的是绿袍阵营的张郃,他飞身翻马,背射一箭,也中红心!

第五个出场的是红袍阵营的是夏侯渊,不但一箭射中红心,还是在四箭的中间。

第六个出场是绿袍阵营的是徐晃,一箭射断系锦袍的柳条,并拍马快速来到锦袍前,得到锦袍,穿在身上。

前三位出场的人都中红心,箭法精准,但也不算出众。夏侯渊射中四箭中间,也是红心的正中间,其难度明显高于曹休、文聘和曹洪。张郃背身中的,属于全靠感应,其难度更高。徐晃独树一帜,射中柳条,柳条更细,目标更小,应和夏侯渊射中四箭的中间点不相上下。六人中射术最高的应是背身中红心的张郃!

二,徐晃与许褚争夺锦袍

曹营红袍和绿袍两大阵营各出三人,经过一番比拼,最后绿袍阵营的徐晃披上了锦袍。

但是意外发生了,突然从绿袍阵营跑出来一个猛将,大叫道:“你将锦袍哪里去?早早留下与我!”

这人便是"虎痴"许褚。他竟飞马直奔徐晃,伸手抢夺锦袍。

两马相近,徐晃便把弓打许褚。许褚一手按住弓,把徐晃拖离鞍鞒。晃急弃了弓,翻身下马,褚亦下马,两个揪住厮打。

曹操忙令人把二人分开,锦袍已被撕得粉碎。

一个助兴的娱乐活动,被许褚一搅,大家扫兴之极。

徐晃射断柳条,是用了一点巧,因他没按曹操的话射红心,但徐晃也显示了高超的箭法,况且,用智取巧也属比拼的一部分。所以,在徐晃得锦袍后,"曹操与众官无不称羡。"这说明曹操也认可这个结果。

三,荀彧评价许褚

但唯独许褚不认可,他只认死理。

曹操规定:射中红心的得锦袍。这说得很清楚,但是前出场的四人都射中了红心,徐晃之前的夏侯渊更是射在了四箭中间。徐晃“拈弓搭箭,遥望柳条射去,恰好射断柳条,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

这很明显徐晃不是射中红心;而且,锦袍坠地,徐晃马上“飞取锦袍,披于身上”,也就是说即使有箭术超过徐晃者也没有出场机会了。

许褚一向只对曹操一个人忠心,对曹操的指令是不折不扣的完成,而且是个认死理不知变通之人。

曹操醉卧时,曹仁有事找曹操,许褚竟阻挡,不让曹仁进去。这就可知道许褚不是个圆滑之人,他根本不知变通。

许褚认为徐晃并未射中红心就不应该得到锦袍,他的取巧破坏了曹操定下的规矩,所以他才会大怒在徐晃取袍后就冲出来抢夺锦袍。也许,许褚心里认为,徐晃夺袍有违曹操之意,有损曹家诸将的脸面;也许,许褚自己想表现一下箭法,却被徐晃弄得没了机会。

面对许褚来夺袍,徐晃道:“袍已在此,你何敢强夺!"他根本无法理解许褚的举动!

面对"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的局面,曹操只能笑道:

孤特视公等之勇耳。岂惜一锦袍哉!

曹操令诸将尽皆上台,各赐蜀锦一匹。

这等于也帮许褚圆了场。

曹操是不会怪许褚的,他阅人无数,岂不知许褚的性格?许褚的勇猛和忠心,是诸将都无法相比的。这点曹操心里最清楚。况且,荀彧也曾提醒过曹操。

刘备屯兵徐州时,又收留了吕布,让他驻兵小沛。刘备吕布联合呼应,一时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用计众人,如何消除心中之患。

许褚挺身而出:"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

许诸有何能力破刘备与吕布的联军?还大言不惭说要取对方人头。这不经过脑子乱说话,就是送人头的节奏。

荀彧一听,忙道:"将军勇则勇矣,不知用谋。"

这说得很明白:你许褚就是个有勇无谋的人!

这可谓一语中的。许褚自投奔曹操后,每次总是在曹操的左右,听从曹操的安排,很少独自带兵出战。汉中争夺战时,为阻止张飞劫粮草,许褚领兵去接应。这次许褚是独自带兵了,却因情敌喝醉了酒,被张飞刺中肩膀,险些丧命。

"虎痴"许褚确实是个有勇无谋的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