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事变”,它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可极少有人知道,卢沟桥事变究竟是怎么开始,又怎样发展、结束,它又给了中国何种启示。

今天,我们深度还原真实的卢沟桥事变,还原那段最不应该被忘掉的历史。

大批日军包围了宛平城,他们凶神恶煞地看向守城的中国将士。为首的日军对着城楼开了一枪后大喊:

“开门,快开门!刚才宛平城里有枪声,我军丢失了一名士兵,我们要进城搜查!”

宛平城城楼

此时,正是1937年7月7日,具体时间是晚上十点多。负责守卫宛平城的,是国民党29军,其司令是宋哲元,但此时,宋哲元并不在城内。

日军口中嚷着的失踪士兵,是日本士兵志村菊次郎(后在缅甸死于孙立人部中国远征军之手)。

志村菊次郎

中国军人听到日本人的叫嚣后,立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想利用“丢了人,找人”这一阴招,嫁祸中国守军,从而主动挑事,他们的目的是最好能像复制九一八事变那样,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宛平城。

守城的29军,个个都对日军痛恨不已,这支由血性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从来不信邪,他们尤其痛恨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面对侵华日军时的“窝囊样”。

“这里没有你们要找的人,我们不会开门,你们丢了士兵,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军人在城楼上对着日本军人大喊道。

关键时刻,北平城防总指挥秦德纯主动和日军谈判,他有理有据地提醒日军:“宛平城的城门一直是关着的,日军在城外演习,怎么可能在城内失踪。”

秦德纯还提醒日军,不要忘记三四年前在南京企图自杀的藏本英明事件,他告诫日军,他们想要嫁祸中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秦德纯

藏本英明事件,本是日本嫁祸失败的先例,日军听了自然不高兴。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日军不依不饶,依旧认定失踪的士兵就在宛平城内。他们提出要进城搜查,而且还要驻军退出宛平城,并且赔偿日军当晚的损失,甚至还要严惩卢沟桥守桥的营长。

时任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忍无可忍地道:“你们日军在丰台驻军,并且公然进入我卢沟桥警戒线,已经是侵略行为,我军守卫国土,何罪之有? 你们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否则毫不客气。”

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没有结果。

中国军队之所以不肯让步,乃是因为他们早已发现日军这次前来,很异常:不仅士兵个个都脚踩便捷的新胶鞋,还带着大量辎重弹药。不明就里的中国军人担心他们背后有大动作,他们严阵以待,甚至做好了随时开打的准备。

可此时的局势相当复杂,对驻守北平的29军来说很不乐观。

自从东北沦陷后,日军的野心日益膨胀。短短几年,日军的侵略势力蔓延到了关内,此时的北平已经处在他们的半包围状态下了。

北平处在日军的虎视眈眈下,29军驻守在日军势力的西南方向,可谓是孤军向敌。允许日军进入宛平城,对中国军队有害无利,但日方态度强硬,要求被拒绝后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如此,也只好先退一步再看了。

实际上,日方在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前,他们的军队已经以演习的名义进过宛平城了,这一情况也使宛平守军在随后发生的冲突中十分被动。

好在,宛平城始建于明代崇祯时期,是守卫京师的北面城池。该城的建制虽然简单,但也具有一定的防御属性。

四面城墙分隔城内城外,城内一条主街横贯东西,连接两头的东西城门,城门楼上有闸口,四周城墙也有瞭望台、垛口和射眼。

坏消息是:宛平城并不算大,日军已以借道的名义从城内横穿一趟,完全可以将城中军事部署一览无余。而且出了宛平的西城门,再往前不过几十米就是卢沟桥,桥上的情况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如果让他们假借寻人的名义进城,一旦日军动了歪心思,后果将不堪设想。

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接到急电,内容是: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和日军发生了冲突!陈布雷拿着急电心里直打鼓:要不要上报呢?

陈布雷、蒋介石

陈布雷之所以会纠结是否要上报,与电报过于简单有关,电报中只说了冲突,却并未说冲突到了何种地步。

陈布雷拿到电报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十分,蒋介石有十点就睡觉的习惯,他若不在十点上床睡觉,当晚就有失眠的风险。这段时日,蒋介石正在庐山度假,他正舒服着呢,陈布雷当然不想打扰他的雅兴。

陈布雷纠结不已:若冲突时北平守军小题大做,那自己肯定挨骂。若这次冲突,是日军在布控下一步侵华行动呢?

陈布雷思来想去后,决定:暂缓上报,等到第二天早晨再上报。

陈布雷拿到电报时,两军虽然尚未交火,但也已经对峙了半小时,但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蒋介石没有收到消息,自然也没有相应指示。可向蒋介石汇报消息的人,即冀察委员会主任魏宗瀚却给出了指示,内容是:决不能让日本人进宛平城!

秦德纯一夜没敢合眼,他一边关注着宛平冲突的进展,一边焦急地等待来自庐山的最高指示。此时的秦德纯当然不知道:如此紧急的时刻,陈布雷竟并未把急电呈给蒋介石。所以,当晚,紧张的只有宛平这边的大小官员和将士们。

29军的将士在断然拒绝的同时,也派出宛平县长前去和日军协调,中方愿意后退一步,力求能妥善同日方一道调查,前提是日军不能入城搜查。结果可想而知,日军并不买账。

日军将炮口对准了宛平城的百姓,日军第三大队队长一木清直下令:向宛平城内的29军阵地发起进攻。随着日军炮手“1,2,3”的号令响起,“砰”的一声,炮弹声在宛平城内响起。

此时的时间,到了7月8日凌晨5点30分,随着炮声的响起,宛平城内的大量房屋被炸毁,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躲避炮弹。

卢沟桥事变正式拉开序幕。

早已做好作战准备的29军的将士们,听到炮声后立马开始反击。他们明知自己的武器敌不过日军的坦克、炮弹,可他们提刀翻身上马时,却依旧是那般坚毅。

“杀啊!杀啊!”29军将士们的喊声震天,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保住宛平,和日本鬼子殊死一战。

在日军坦克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宛平城墙变成了残垣断壁,数不清的守城将士牺牲了。

日军大概没有想到:他们竟会遭遇如此大的反抗,29军的激烈反抗,让他们对中国将士的刻板印象发生了改变。日军也红了眼,他们拿着先进的武器和29军的大刀队拼杀。一时间,硝烟四起,战火纷飞。

8日早晨,蒋介石终于醒了。他从香甜的美梦中刚刚醒来,秘书陈布雷就急忙求见,并递上了昨晚的急电。

打开电报的瞬间,蒋介石的脑子里“嗡”地一声响。战斗已经打响,可此时的蒋介石却还在琢磨“要不要打”,与此同时,他还怀疑这次冲突,是29军军长宋哲元搞的鬼。

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将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要乎!”

蒋介石纠结打不打的更重要原因在于:他始终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对付中国共产党,毕竟,他们是要和他蒋介石一同分天下的。虽然张学良和杨虎城曾发动西安事变,逼迫他抗日,他表面也答应了,可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始终未曾淡去。

张学良与杨虎城

蒋介石顾虑着:如果不先解决红军,反而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消耗有生力量,那抗日成功后,自己拿什么和共产党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