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山来心知麻,愿将血汗做成家。
自拼自食风尘外,一切行动听党话。”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钟循仁,是寺庙里的一位僧人,法号妙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怪的是,他和大家印象里的其他僧人有极大区别,不光积极响应政府的各种号召,开垦荒地,还特别爱阅读,可以说是博览群书。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年轻时的钟循仁担任过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委等职务。

不少人都对此表示惊讶,从省委书记到落发为僧,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钟循仁为什么会做出“出家”的决定呢?他都经历了什么呢?

兴国模范县的“创造者”

兴国模范县的“创造者”

钟循仁,1905年生人,老家位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乡高湖村,革命生涯开始于1929年。

革命时期,钟循仁的宣传工作做得极为出色,他善于发动群众、组织农协,在分田抗债斗争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参加革命不久后的他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30年12月开始到1931年9月,国民党三次集中兵力向中央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其中,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兴国县成为了国民党军“围剿”和红军反“围剿”的主要斗争地。

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发生在1931年2月份,时任中共兴国县委工作巡视团团长的钟循仁明白,想要应对“围剿”,务必要加强对县城群众的革命斗争指导。

在钟循仁慷慨激昂的讲演下,兴国县无数爱国青年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纷纷拿起武器参与到了反“围剿”斗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兴区作为反“围剿”的前沿阵地,因国民党军的攻势变得千疮百孔,好在钟循仁顶住了压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坚壁清野,组织游击队与国民党军展开斗争,在配合中央红军作战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在组织的安排下,钟循仁被调到了县委工作,担任了组织部部长,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委任职的那段时间,钟循仁因为表现出色,好多次收到了县委书记贺昌的好评。

1932年2月,贺昌被调任中央后,县委书记的位置由钟循仁接替,那时候可以说是他最为繁忙的一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包括推动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建设、推进文化教育事业、扩大红军等等,其中,钟循仁在“扩红参军”方面表现十分优异。

为了鼓励各个地区扩红参军的激情,有关部门在1932年9月搞了一个“扩红比赛”,钟循仁所领导的兴国县仅使用了十天时间就招来了1600多名红军,排名全省第一,后续的一系列比赛中,兴国县也数次拔得头筹。

后来,兴国县还因为表现出色被誉为了中央苏区模范县,中央领导人都对此赞不绝口,毛泽东主席更是这样评价道:

“兴国模范县,事实上是在钟循仁手上创造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往何处?

去往何处?

1933年9月开始,国民党军百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肆发起攻击,遗憾的是,我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因战略需要,开启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中央的主力红军撤离于都之后,中共赣南省委建立了一个“独立营”,其任务是阻击国民党军,保护中央机关的安全。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进占于都,赣南省委在审时度势后,决定跟省苏维埃政府合并,建立了“赣南工作团”,团长由钟循仁担任,其主要任务是领导赣南红军与国民党军打游击,牵制国民党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变得愈发严峻,为了适应当前情况,红军第二十四师采取了分散游击的思路。

除去中央分区机关的几名领导人外,其他的领导都被分配到了地方工作,钟循仁的下一个工作地点就位于闽赣根据地。

从于都前往闽赣根据地的路并不好走,途中不仅要穿越复杂的地形,还要时刻防备敌军的层层碉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军路上,钟循仁的身边有一个营的兵力,但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这些兵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一行人在行进到瑞金隘前的时候已经遭遇了严重减员,钟循仁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十名战士。

而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带领着一个连的战士们及时赶来,将钟循仁安全护送到了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杨道明对钟循仁是有“救命之恩”的,缘分就是那么神奇,命运把两人紧紧绑在了一起,最后的两人还都成为了僧人。

1935年3月份,中央分局向闽赣发送了电报,内容为:

“闽赣省要独立自主地坚持斗争,哪怕十年,十五年,如果万一不行,可前往闽南,与陶铸领导的闽南特委会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中不难看出,这封电报没有做出什么硬性要求,只给出了一个大体的方向,可是在这时候,闽赣省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省委委员方志纯的想法是尽量向闽西或者闽北靠拢,但宋清泉(闽赣军区司令员)以及彭祜(政治部主任)的想法截然相反,建议向闽中、闽南发展。

身为中共闽赣省委书记兼闽赣军区政委的钟循仁陷入了两难,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初到闽赣,对这里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自然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钟循仁只好默认了宋清泉的想法,就这样,大部队朝着闽中开进,一边行军一边打游击。

只不过,这个决定也成为了钟循仁此生做的最后悔的一个决定,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清泉并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不幸的是,部队在行进到紫山后被敌军所包围,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宋清泉、彭祜带领着630多人选择了投递叛变,把钟循仁和杨道明等人直接给“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中的万幸,钟循仁和杨道明等7人趁着黑夜突围了出来,虽然暂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接下来的他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该去向何处呢?

隐姓埋名

隐姓埋名

1935年5月8日,宋清泉投敌叛变,钟循仁和杨道明等人在成功突围后,面临着到何处去的境地。

包括陈常青在内的5名战士选择了回老家,对此,钟循仁和杨道明都表示支持。

那么,钟、杨二人为何不选择回家去呢?不是他们不想回,而是根本回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两人在兴国县都是响当当的共产党员,他们的家人都落入了国民党人的手里,回家无异于自投罗网。

其实,两人想过要寻找党组织,但是,当时的他们已经跟党组织失联好几个月了,别说跟组织取得联系了,连中央分局的位置在哪他们都搞不清楚。

再一个,杨道明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这又限制了两人可移动的范围。

可是,紫山不宜久留,叛徒很可能会把敌军引到这里来,怎么办呢?钟循仁和杨道明只好选择藏身在秋垄九座寺,之后又到百里之外的闇亭寺出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两人身份特殊,为了隐藏自己,他们改名换姓,几乎不跟外人来往,但是,两人寻找党组织的心愿一直埋藏在心里。

一直到1943年,两人终于盼来了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机会,这天,闇亭寺来了两位特殊客人,钟、杨二人在与他们简短的谈话中就意识到,俩客人很可能是共产党员。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两位同志确实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循仁和杨道明看到了希望,他们打算在午饭过后再找这两名同志讨论联系组织的事情。

但事情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两名同志因为有要紧事在身,用完午饭过后就匆匆离去了,钟、杨两人寻找组织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在解放之前,钟循仁偶然在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被打死”的报道,看着报纸的他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决定不再寻找党组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没有托付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没有脸面再见中央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了。

1981年4月,身患重病的钟循仁意识到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对杨道明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病已经无法治好,我的真实姓名谁也不知道,死后照旧保密,不要同家中写信,也不要向上级反映,切记!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9日,钟循仁与世长辞,享年76岁,杨道明也遵循了他的意愿,一直把关于钟循仁的事情埋藏在心里,没有传出去。

但是,随着杨道明的日渐衰老,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一旦他也离去,钟循仁的事迹将会永远埋没在历史中,这对党和国家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于是,在1988年,杨道明选择钟循仁的经历告知永泰县政府领导,同时也表明了他自己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两位曾经的闽赣省委高级干部的“失踪之谜”才得以揭晓答案,一个53年未解开的谜团也就此揭开。

1999年5月14日,杨道明老先生病故于福建,享年90岁,临终前,杨老噙着泪对看望他的女儿女婿说道:

“我对不起共产党,没有把闽赣省苏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