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是职场就业的“天花板”,就连体制内招聘有编制的工作人员都会把年龄卡在35岁。然而,近期湖北长江边上一家报社在招聘4名事业编制管理岗工作人员将年纪放宽到50岁,你别看年纪放得宽,其他条件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的存在,如此招聘引起热议。
对媒体行业熟悉的人都知道,在1996 年后,许多官媒就从事业单位剥离,走向市场化,成为传媒集团。这一转变带来了人员招聘的市场化,以及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
我们今天说的这家报社就是如此。
1996年改革后,进入报社的人就没有事业单位编制了,全员实行合同制,1996年前进入报社的除外。
近30年过去了,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靠市场的广告投入完全养活不了一家媒体,报纸看的人少得可怜,不是靠政府指令,估计发行量是清场式的下滑。
面对如此景象,一些地方官媒又开始回归事业单位,想通过考试为一部分人提供事业单位编制。
湖北这家报社就是如此,疫情过后,整个经济不景气,想将所有报社人员改为事业编制显然不现实,那么就只能解决少许人的问题。
笔者了解到,该报社是通过人社局根据国家规定进行的所谓专项招聘,从招聘启事来看主要是招聘4名中层干部和6名采编人员。
招聘的4名中层干部分别为:党政新闻部主任(管理五级岗位)、经济新闻部主任(管理五级岗位)、评论理论部副主任(管理六级岗位)、总编室副主任(管理六级岗位),岗位要求均为中共党员、年龄50岁以下,这两条的确不高,特别是年龄都能放宽到50岁以下,但是,后面3个条件就蛮有意思,一个是学历,过去,该报社面向社会招聘无编制采编人员都需要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是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如今招聘有编制的中层干部学历只要大学本科及以上,不仅不要全日制研究生,本科都不需要是全日制,二就是在市级媒体及以上新闻媒体工作经历10年及以上,且目前仍然在新闻媒体工作,三是要获得中国新闻奖、四是企事业单位现任正处级(管理五级岗位)或担任5年及以上相当层次职务。
这样的条件,看起来就有意思,那就是有的条件很松,有的条件很紧,感觉就是给一些人量身打造似的,不多说。
据官方信息,考上编制的4人正是该报社现任的主任和副主任,年纪最大的48岁。
据坊间传闻,这次搞专项招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该报社高层人选将要断档。
前面说1996年后招聘的人是合同工,没有事业编制,在报社当个部门主任问题不大,但是,担任报业集团的高层那就需要正儿八经事业编制的人才有资格,1996年前进入报社的人虽然有事业编制,但是,20几年后,年纪慢慢大了,多数都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陆陆续续要退休,不可能再提拔。
这就只能将1996年后进入报社的优秀员工进行身份的改变,才能解决如此矛盾。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官媒的改革与有限的回归,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最初的改革旨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提高官媒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然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一些官媒可能发现回归事业单位能够获得更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回归事业单位并通过考试获取编制,对于那些希望在官媒行业中获得稳定职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这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和发展空间。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这种回归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官媒面临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可能会对官媒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过去传统媒体在用人制度上就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用人乱象也层出不穷,导致做同样的事待遇却千差万别,严重影响员工积极性。
传统媒体改革后,除一部分人是改革前有编制的人外,改革后进来的人全部是合同工,本来等着老人全部退休,大家就都是一样的身份,可是,在很多传统媒体中,合同工又有各种不一样的合同工,比如集团聘用,子媒聘用,部门聘用,项目聘用、劳务派遣等等,各种身份千奇百怪。
过去的用工制度都混乱不堪,但是有一点大家是平等的,那就是大家都是没有编制的聘用合同工,如今像湖北某报社的操作,将极少数人转为有编制的聘用,必将在内部暗流涌动,同事之间将进一步割裂,并不利于报社的发展,甚至阻碍报社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回归事业单位可以为官媒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也需要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支持,而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同时,对于那些无法通过考试获取编制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发展渠道,以鼓励人才的流入和行业的创新。
其实,传统媒体落入今日之景象,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彻底,总在市场与事业单位中间徘徊。(T总的江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