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

2018年,王家卫的电影《阿飞正传》在内地重映。时隔两年,《花样年华》也开启全球重映之路。

这两部电影,前者在1990年上映,后者在千禧年上映。片中人从荒芜走向热闹,局外人来来又去去。

唯一不变的是,属于王家卫电影的代名词依旧滚烫烫。

值得一提的,是“沸腾”之前的岁月,也曾经历过“冷冻”与“冰霜”的煎熬。

01

《阿飞正传》与《花样年华》这两部电影,某些程度来说,是王家卫半自传性质的电影。

电影里香港逼仄的街道,喋喋不休的一群麻将主妇,海员居无定所的生活,看似琐碎的片段,是王家卫亲历过的童年岁月。

王家卫父亲是一名海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母亲是精致的家庭主妇,出门买菜都会扑上淡淡的妆。

后来的《阿飞正传》里,做海员到处浪迹的超仔;以及《花样年华》里,出门吃面都要穿旗袍的苏丽珍,都有父母身上的缩影。

<阿飞正传>剧照

5岁前,王家卫在上海生活。家里有大他10岁的哥哥和姐姐,常年陪伴左右的母亲,一家热热闹闹。但热闹没有持续多久。

5岁那年,王家卫父亲做了个决定,全家从上海搬去香港。但政府规定,他们夫妻二人,只能带一个孩子离开上海。

王家三个孩子,王家卫最小。相对而言,哥哥姐姐更能照顾好自己。

王父没多加思考,带走了王家卫。

多年后,王家卫依旧清晰的记得,抵港那年是1963年。阳光充沛,空气中传来的无线电,令人难忘。

<王家卫与父母>

初去香港,举目无亲,也无好友,日子十分枯涩。为了打发无聊,王家卫母亲把时光消遣在电影上。她几乎每天带着王家卫去影院。

王家卫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1963年火爆全港的电影。当时母亲不通粤语,看的多为国语片。

母亲爱看电影,很爱看恐怖片。也不管王家卫是不是喜欢看,每次都会带着他。看他害怕,就递给他一张纸巾,让他捂住眼睛。

后来王家卫说,如果自己拍恐怖片,一定会很成功。只是恐怖片太无美感,他不愿意拍。

去的次数多了,王家卫发自内心的爱上了电影。母亲看电影,只为了消遣时光。而王家卫从电影院,完成了自己内心的跨度,从消遣到热爱,历时数千部影片。

看的这些电影里,什么类型都有,非常繁杂。涉及好莱坞、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地区。

母亲是他兴趣的培养人,也是影响他“审美”最大的人。

王家卫父亲虽然是海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里。但对王家卫的教育并不松懈,大多通过电话进行「监督」。他让王家卫熟读经典名著,系统了解文学知识。

王家卫自我要求并不低。俄国、法国、拉美小说他读过的名著不在少数。影响他最大的,是写《蜘蛛女之吻》的南美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

后来电影《春光乍泄》的取名,就是来自普伊格的小说《The Buenos Aires' Affair》的中文译名。

父亲为他之后的文学素养,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2.

1980年,王家卫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他所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并没有让他找到一份合心的工作。一年后,他报考了香港TVB第一期的编导培训班,成为了一名商业编剧。

新人编剧多坎坷。那时黄百鸣刚创立新艺城影业没多久,正缺人,王家卫找着合适的机会,加入了进来,成为黄百鸣旗下的一名小编剧。

香港商业编剧节凑很快,为了赚快钱,两天一个本,一个月拍完一部电影是家常便饭。

王家卫显然不太适应这样的节奏。别人写完了一本,他还在原地修改。别人写完第二本,他丝毫没有任何进展。一个月过去,字数没有变动过。他被催稿是常事。

黄百鸣实在看不过去,找到王家卫,下最后通牒:我也是编剧,《搭错车》我只写了两天。我给你三个礼拜,写一个剧本交上来。

到了规定的时间,王家卫剧本是上交了。但得到的反馈是:废纸一叠。

王家卫自知呆不下去了,很快离开了新艺城。

离开后遇到了人生比较重要的俩个人:邓光荣和刘镇伟。

<邓光荣 周润发>

邓光荣和秦汉、秦祥林并称「台湾三大文艺片小生」的「学生王子」。他于1977年与弟弟邓光宙共同创立大荣影片公司,后来又成立了影之杰影业公司。

王家卫没能在黄百鸣的公司站住脚,倒是很顺利的进入了邓光荣的影之杰。在影之杰,王家卫认识了后来写《大话西游》的刘镇伟。

刘镇伟没涉足电影前,还在银行做信贷员。后来银行把刘镇伟调去参与电影投资项目,有机会拍了几部电影。公司垮掉后,刘镇伟看中了香港电影红火的商机,决定做电影,加盟影之杰。

两人认识,算是偶然。

当时廖伟雄在筹拍《吉人天相》,叫刘镇伟去客串一个小角色。刘镇伟去了,廖伟雄却有事没来。来的是一个不知名编剧,这个编剧就是王家卫。

两个男人见面好一通聊,王家卫的谈吐,给刘镇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从那开始,两人成为了左手右臂的铁杆兄弟。

03.

王家卫和刘镇伟刚认识的时候,都很窘迫。刘镇伟穷得一度连计程车都坐不起,生活饮食上要时刻算计。为了蹭午饭,刘镇伟时常拉着王家卫到饭点的时候,去找老板聊剧本。

为了改变当时的囧迫局面,刘镇伟、王家卫约邓光荣在沙田一家酒店的咖啡厅商量对策。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一定要自己当导演才行。

刘镇伟把咖啡杯垫翻过来,边写边分析。当时文艺片、喜剧片、动作片都有人拍了,唯一还没有拍的,只剩下黑色喜剧。想着不如就拍黑色喜剧,说不定能看到希望。

只是讲着讲着渐渐没了底气,时不时看一眼邓光荣。毕竟有名的人才能拿到投资,他俩寂寂无名,怕是很难拿到投资。

或许是他们走了“狗屎运”,也或者是他们的干劲感染到了邓光荣,邓光荣居然同意了。

刘镇伟和王家卫想了一个“鬼”故事。刘镇伟当导演,王家卫负责编写剧本。

刘镇伟知道王家卫喜欢拖沓,为了让王家卫快点赶出剧本,他规定王家卫坐在自己面前写,不写完不能回家。

在刘镇伟的高强压力下,王家卫才逼出来一部《猛鬼差馆》。

电影播出后反响很好。《猛鬼差馆》投资100万港元,票房有1000多万。王、刘二人第一次的合作相当成功。

观看过多部影片,并对电影掌握了一定火候的王家卫,很想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他找到刘镇伟,一起说服邓光荣投资。邓光荣没拒绝,表示可以先看故事。

王家卫熬了一阵子,大纲出来后,他拿给邓光荣看,写的是一个香港警察和女人的故事。邓光荣看完当即拍了板。没过几天,他又跑来告诉王家卫,刘德华想拍这部戏,但这部戏必须是黑帮戏。

刘德华当时已经出演了《神雕侠侣》和《鹿鼎记》等古装戏,是一线当红小生。有他参与,电影的层次会大大提升。

王家卫拿出之前被毙掉的稿子,做了修改,写一对20多岁黑帮兄弟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王家卫取材一则新闻:几个青少年被黑帮培养成杀手,在狂欢之后实施杀人计划。

王家卫给其取名——《旺角卡门》。

<旺角卡门>

筹拍时期,他白天看场地,看服装道具,和群演沟通,晚上忙着分镜和写没有完成的剧本。

拍片相当繁忙。

王家卫很聪明,在拍摄技巧方面,他利用之前看过的美国电影模版,套到自己的电影里。

阿娥从大屿山到阿华的公寓停留数日的情节,就取材于吉姆.贾木许的《天堂陌客》,女主从匈牙利到纽约探望表哥,后又去克利夫兰,最后又去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

影片故事性不强,最突出,最能打动观众的,是王家卫的视觉冲击。就像他自己讲的:故事不重要,人物才重要。

他的情节都是从人物身上发展出来的。

《旺角卡门》上映后,获得了1153万票房。刘德华和张曼玉拿下第八界香港金像最佳男女主角奖,王家卫拿下最佳导演奖。

没拍《旺角》前,张曼玉被人称作“花瓶”,拍了《旺角》后,王家卫让观众知道,张曼玉是会拍戏的。

《旺角》的播出相当成功,首战告捷。邓光荣笑得很灿烂,开始对王家卫刮目相看。他打算乘胜追击,让王家卫再来执导一部,这也就有了之后的《阿飞正传》。

04.

《阿飞正传》邓光荣下了血本,投了4000万进去。还找来了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刘德华、张学友和梁朝伟。

但那时的邓光荣根本不知道,演员请来了,王家卫连故事大纲都没有。

王家卫内心很野,他想根据每个演员的性格特色去发展剧情,边拍边改。

《阿飞》拖了很长时间,揾景很麻烦,他们没有自己的片场可以搭景。接近揾景的,再去改装。拍摄时长,足足花了两年。制作经费也大大超标,光重塑60年代的香港就花了2000万。本来预备拍上下集,结果只拍了上集收场。

被折磨得恼火的不光邓光荣,《阿飞》里的几位主演们,个个伤透了脑细胞。张国荣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和王家卫“八字不合”。

有一场戏,张国荣和刘德华要在60多尺高的火车站顶奔跑。车站工作人员怕闹出人命,千叮咛万嘱咐,有些地方很危险,千万不要踏上去。为了追求逼真效果,王家卫让他们拼命的跑。

刘、张豁出半条命。事后张国荣说,那次是真的拼命了。

但最后奔跑的镜头被王家卫剪得只呈现了几秒。

没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王家卫不会放过自己,也不会放过演员。

<阿飞正传 剧照>

刘嘉玲在《阿飞》里 ,擦了46次地。怎么擦,王家卫都不满意。他想要的效果,是走近时,能明显感觉到她发丝蒸腾的一缕热气。

刘德华一句无关紧要的台词,重复了20多遍。

这不是最折磨他的,他在片场呆了三个月,每天过得胆战心惊。场地有老鼠,老鼠还大得惊人,他最怕老鼠。每次开拍前,不断祈祷:千万别让我看到老鼠。

梁朝伟在阁楼里吃梨,吃一口丢掉,吃一口丢掉,吃了27次,才吃到让王家卫满意的效果。

那场戏把梁朝伟折磨得差点抑郁。他陷入自我怀疑,回家后边哭边想:自己真的有那么差吗?

但梁朝伟后来又一边感激地说:是《阿飞》让我学会了真正的拍戏。

最后上映中,他吃梨的戏并没有播出,只有三分钟没有台词的长镜头:修指甲、穿西装、装钞票、梳头、看手表、关灯、离开... ...

梁朝伟三分钟的长镜头,其实预示着他将成为《阿飞》下部戏的男主角,他最后去到了《花样年华》里,成为了周慕云。

《阿飞》是张国荣最令观众难忘的一部电影。里面大多是他的个人表演秀,他宣泄般的展露着自己俊秀的面孔。

<阿飞正传>

本来是主角的刘德华,镜头被删的寥寥无几,成了名副其实的配角。

《阿飞》上映后,票房惨淡,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投资4000万,只收回900万票房。当时与《阿飞》同期上映的,是王晶的《赌侠》,票房是《阿飞》的四倍多。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电影飞速发展的时代。周星驰的喜剧片,成龙的功夫片,吴宇森的黑帮片,几乎都是从那时起步的。

夹在众多商业片中的文艺片,王家卫的电影显得有点落寞。

《阿飞》票房虽然惨淡,但却收获了一堆奖项,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主演奖。

脸上最无光的,只有老板邓光荣。拍合照的时候,笑得勉勉强强。

05.

《阿飞》上映后,王家卫背负了“票房毒药”的称号。

外界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拖沓拍片,不顾及拍摄成本,拍戏没有剧本... ...

大概从《阿飞》开始,王家卫的墨镜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到最后只要面对公众,就没再摘下过。

《阿飞》的惨败,让邓光荣终止了与王家卫的合作。庆幸的是刘镇伟一在身边。王家卫离开影之杰后,在刘镇伟的帮助下,创立了泽东电影有限公司。

公司组建的时候,还是很穷,他们把办公点租在香港九龙城的地铺。没事就跑到街边蹲在行人道边上,边抽烟边想故事。

王家卫喜欢看武侠,想尝试拍《射雕英雄传》。但《射》里,并不是所有人物都喜欢,他主要想拍东邪和西毒。别人眼里的东邪,是飘逸、愤世嫉俗的,王家卫眼里的东邪,很自私。选择西毒,是因为他最悲剧。

刘镇伟的想法是想把《东邪西毒》拍成两集,但王家卫的第一集一直没出来,第二集也拍不了。

<东邪西毒>剧照

那时《东》的演员已经全部到齐,林青霞、张国荣、梁朝伟、张曼玉、梁家辉五个人齐刷刷等着王家卫。

刘镇伟拿王家卫没办法,只得跟着王的步子走。王家卫对拍摄要求如往常一样苛刻。刘镇伟陕北探班,王家卫在拍梁朝伟打戏。第二个星期去,还是打戏。第三、第四个星期再去,没任何进展。

拍摄的时候做了很多“无用功”。原定的主角之一王祖贤的戏份,删得只剩下开头一个镜头的半张脸,关淑怡的戏份全部被删除。

离交片只有27天,为了不延期,刘镇伟只好提前拍摄第二部,但具体拍什么,还没确定。

两人在酒店激烈讨论,最后刘镇伟跟王家卫讲了个故事:两个高手过招,高手甲本来就有轻生念头,所以处处让着乙。但乙还是打不过甲,乙很委屈,就用蜜蜂来对付甲,结果反而把自己的嘴蛰成了香肠嘴。

王家卫听了后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个故事很好。这就是刘镇伟用27天时间拍完的《东成西就》。

这部片子虽然拍出来了,刘镇伟也被折磨疯了。他说这是他最痛恨的一部片子,因为时间不够,边拍边写。所有演员在《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同时演戏,很痛苦。

可喜的是《东成西就》反响很好,在贺岁档狂揽2200万元,成为当年香港十大票房之一。

刘镇伟把《东成西就》赚来的钱,投在《东邪西毒》里。对于刘镇伟,王家卫一直很感激。

06.

《东成西就》票房好,《东邪西毒》则没那么幸运,观众不买单,直言看不懂。

就连主演林青霞在威尼斯参展,第一次看到成片时,都觉得莫名其妙:每个人说话没有眼神接触,好像个个都在对着空气讲话。人物众多,人爱谁,谁是谁都搞不清楚。

那个时候,能懂得王家卫的,大概只有刘镇伟。没人知道他拍摄时想讲述的是什么。可就这么一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片子,获得了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王家卫最早接触武侠,是通过收音机,他试图让观众理解这是一部通过听,就可以理解的影片,所以他写了尽可能多的对话。

不是王家卫不懂得说故事,而是观众的理解来得太迟。

2009年,《东邪西毒》纪念张国荣重映,林青霞到现场捧场。距离上次观看影片时隔14年。看完后,她非常震惊:我现在看懂了,整部戏讲的是一个「爱」字,每个人都很孤独,无论你爱与不爱都逃不了孤独感。

如今的《东邪西毒》,赫然躺列在豆瓣电影Top250系列里。是一部看似讲江湖,谈爱情,实则论人生的一部「诗意」片。

拍《东邪西毒》的空隙里,王家卫还拍了一部小成本电影,王菲、林青霞和金城武出演的《重庆森林》。

<重庆森林 剧照>

这两部影片都获了奖,票房依旧平平。似乎让大家都知道了,只要拍王家卫的电影,就会获奖。

专拍商业片,素有「烂片」之王的王晶,特意拍了部《精装难兄难弟》调侃王家卫。

听说你那部片子,全世界都禁演啊。
听说你那部片子,所有人影评人都给零分啊。

在电影里调侃的俩人,私下关系其实很好。王晶其实非常佩服王家卫的勇气,坚持走他文艺路的人不多。换做他,未必坚持得住。

<王家卫 王晶 尔冬升>

07.

王家卫喜爱武侠,在特定的方式里向武侠致敬。《花样年华》里,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和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都爱看武侠书。

王家卫喜欢重复。

“苏丽珍”和“周慕云”相遇了三次。梁朝伟在《阿飞正传》的几分钟结尾里,又在《花样年华》里遇到张曼玉,离开香港去了新加坡,又在《2046》里回到香港,但没有找到张曼玉,碰到章子怡饰演的白灵。

《花样年华》拍了两年,王家卫没有特定的镜头让它结尾。

想到哪拍到哪。

拍摄过程里,张曼玉常常把握不好王家卫想拍摄的方向,每天都会向王家卫抛出问题。

最后因为时间问题,不得不完成终结。结尾的镜头,周慕云去到吴哥窟,在一个树洞里倾吐了所有的秘密。

《花样年华》上映后,王家卫一连拿下三十多个奖项。把梁朝伟和张曼玉送入金马奖和金像奖。

《花样年华》长达数月的拍摄中,王家卫完成了《2046》部分取景。

《2046》里周慕云遇到与苏丽珍同名的黑蜘蛛。开启了那段浪漫又迷离的新故事: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走。

《2046》拍摄周期很长,断断续续五年之久。但功夫没白费,这部电影王家卫拿下了戛纳金棕榈奖。

王家卫每一部电影都很讲究 ,包括1997年上映的《春光乍泄》。非常重视台词、配乐和画面效果。

《春光乍泄》开拍前只有一个想法,他想到爱情中“被接受、被承认”的主题,确定好张国荣和梁朝伟出演后,给了他们一段同性恋情。拍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在王家卫看来,爱情可以超越一切,无关男女性别。

他一改往常的取景,把目光放到了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

<春光乍泄>剧照

电影里,没有大人物,大事件,也没有暴烈情节冲突,也没有悬疑。只有光影和情绪。三个人以上的谈话不多,大多是两个人的独白,或者一个人的独白。

《春光乍泄》同《花样年华》一样,没有固定的结尾。《春》的结尾,不是任何逻辑线索为基础,是以摄制组尽快完成拍摄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局。

最后便是,张国荣留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张震漫游世界,梁朝伟回了香港。

这部电影,王家卫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进入国际视野。

08.

王家卫拍片从不怕麻烦。

杜可风说,他十次有八九次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的就不停推翻重来,哪怕场景、光线都变了,也要一遍遍尝试,“错”很多遍,最终找到他认为“对”的。

最长的一部电影,王家卫足足筹划了11年。就是2013年上映的《一代宗师》。

2009年开拍,开拍前他有7年在做准备工作。他拜访过一百多位民间武学的宗师,搜集了大量的民国资料。梁朝伟、章子怡、张震分别拜师学艺,进行长达几年的武术训练。

为了拍好《一代宗师》,王家卫把房子拿去做了抵押。

<一代宗师>

《卧虎藏龙》的制片人江志强说他:「有些人买房子,有些人买股票,王家卫是买电影。」王家卫更正:「我是拍电影。基本上我每次拍戏都是无偿的,我把所有的钱都会放在戏里。」

认定的,始终扛得住。

《一代宗师》最后一场戏,王家卫拍了90个小时,剧组人员轮班替换。换了好几次班,王家卫还沉默的站在摄影机面前,“要把所有能拍的都拍完,不拍以后就没机会了。"

这部磨了十余年的片子,荣获20多个奖项。票房收获了2.9亿。2015年3D版重映,票房超过6000万,创造了国产影片重映最高纪录。

房子、面子,都保住了。

跨入电影界三十多年,王家卫拍摄的电影不过十余部,但部部获奖。电影评论届对他评论颇高,名声传遍海外。乃至从《旺角卡门》拍摄过去几十年,依旧有人拎出来津津乐道。

那些常被看作“闷”了观众的电影,他实则融合了很多文化进去,东、西方、本土乃至全球的电影知识,还有不同流派的电影传统和风格。

一开始别人看不懂,看懂后挖又空心思去了解他。

每个人都在失去,寻找。这是王家卫电影里的主题。

也是人生的轮回与宿命。

影片里,有一部分王家卫始终以香港为背景,不惜重金还原60年代的香港。最醒目的便是《2046》、《阿飞正传》、《花样年华》。

日子过来过去,电影拍来拍去。他最怀念的,还是1963年,他从上海抵达香港的那一年。陌生又美好。

可惜,日子过完没法再重来。

那个始终在耳后架着墨镜的男人,借着《花样年华》的台词,表达内心的真实的想法:那个时代过去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

他以他擅长的方式,缅怀旧时光。

是啊。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属于王家卫的电影美学,可能永都褪不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