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5月,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突袭了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后方仓库,不光歼灭了敌军一部,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在大家看来,这场仗是完美的,战后的总结大会上,大多数同志也是评功摆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就在会议即将结束之时,一名小战士突然站了出来,说出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我看这一仗我军不能算是全胜!”

然后,小战士指出了战斗中的存在的三个问题,并一一给出了应对办法。

没成想。小战士竟凭借“三句话”连升了“三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战士刘震

小战士刘震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出了鄂豫皖根据地,驻扎在此地的一部分红军重组为了红二十五军。

17岁的刘震原本是鄂东北道委特务第四大队的一名小战士,部队重组后的他成为了红二十五军手枪团的一员。

设立手枪团是红军从旧时军队那里学来的,别看名字是“手枪团”,他们的作用可不一般,说是“红军的特种部队”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历史记载这样表示:

“在红军手枪团里,每一个士兵都配备了精良枪支,百余人清一色配备驳壳枪,弹药配备充足。无论是红25军,还是红28军的手枪团,很少像西北军那样普通配备马刀或大刀。”

这个手枪团由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和政治委员吴焕先直接指挥,是整个军队里面的“尖刀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30年到1934年这四年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派前后发动了多次针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和“清剿”。

小战士刘震跟随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在缺少粮食弹药的境地下顽强抵抗,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那时候的刘震也就刚刚成年,在部队里也只是一个兵,但是,他头脑灵活、聪明伶俐,边打仗边学习,善于在实战中摸索战斗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战争的洗礼,刘震的战斗思想越来越成熟,他的战斗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战士。

1934年5月,刘震跟随大部队行军到了皖西北,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部队最为困难的时期,缺枪少炮、粮食严重匮乏。

好在这个局面很快就迎来了改善。

5月6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与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手枪团毙敌一部,并成功拿下敌人后方仓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战士们进入仓库时,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只见仓库内堆放着大量枪支弹药,在场的战士们个个喜笑颜开。

除了缴获武器弹药外,还缴获了7000圆法币,这场仗也是红二十五军在西撤后打的第一场大胜仗。

战斗结束后,为了总结战斗经验,同时也为了表彰立功战士,部队专门召开了支部总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夸奖”和“评功”,现场气氛也十分热烈和谐。

19岁的战士刘震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听着发言,当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了手枪团里的一名副班长。

可就在总结大会即将接近尾声之时,刘震突然站了起来,并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十分震惊的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句话升了两级半”

“三句话升了两级半”

“我认为这一仗不能算全胜。”

军长徐海东感到有些意外,他疑惑地看着刘震,说道:“你说说看。”

刘震也丝毫不避讳,当着所有战士和指挥员的面,指出了战斗过程中我军存在的三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就是进攻有些着急,我军火力还没有组织完毕,就冒然对敌人山头阵地发起了攻击,这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第二,战斗结束退出过程中,因为没有统一命令,导致队伍混乱,甚至有的队伍跟大部队失散了。

第三点是关于缴获战利品的,在刘震看来,手枪团在缴获行动中速度有些慢,导致缴获的战利品打了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刘震并不仅仅指出了问题,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比如说,刘震建议战士们在训练瞄准精度的同时也要重视战术训练,作战过程中不能“六神无主”,必须要注意火力部署,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火炮的作用等等。

在刘震发言的过程中,徐海东听得无比认真,徐军长属实没有想到,一个兵竟能有如此精准的观察力和如此清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徐海东也被刘震的发言震惊了,完后,徐军长十分感慨地说道:

“刘震这个兵讲得好,有战术眼光,我看可以当连长、指导员!”

从那之后,徐海东记住了刘震这个名字,更记住了刘震的“指挥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徐军长的赏识和提拔下,刘震成长为了224团1营1连的指导员。

刘震升任后,他的战友还打趣道:

“刘震,你是三句话升了两级半。”

值得一提的是,这名战友就是后来被誉为“旋风司令”的开国上将韩先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时候开始,刘震的指挥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并且,他也用实力证明了徐军长并没有看走眼。

后来的刘震前后又担任了营政委、团政委和师政委,鄂豫陕苏区的创建以及陕甘根据地的巩固都有他的一份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震先后担任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团政委、团长、旅长、司令员,最后还成为了第3师的副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刘震已经成长为了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39军军长,活动在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国后的刘震也没有闲下来,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在彭老总的提议下,刘震担负起了组建空军入朝作战的重任。

那个时候,我国空军刚刚组建起来,实战经验基本为零,但刘震没有退缩,他认真学习苏联顾问传授的知识、组织大规模演习活动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顾问看到中国空军的进步如此之快,直呼这是一个“军事奇迹”。

1951年9月25日到27日,志愿军空军与美空军在朝鲜战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在刘震的有力指挥下,3天时间击落了26架美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主席在看到战报后,忍不住夸赞道:

“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
雄才大略刘震

雄才大略刘震

开国大将徐海东曾这样评价刘震:

“刘震上将是我军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素以勇挑重担、敢打恶仗、敢啃“硬骨头”的顽强战斗作风而享誉军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震的指挥之高明,作战之勇猛,在整个解放军历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

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刘震实施的“主力部队地方化”有力应对了日军的“扫荡”,刘少奇同志都对此方针连连夸赞。

刘震打仗不是光靠蛮力,他善于寻找战争规律,总结战斗经验,往往能打出很多出其不意的胜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1945年秋季刘震指挥攻打淮阴城,两年后指挥攻打彰武城。

这两场战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白天进行的总攻。

其实,原本的计划并不是这样的,刘震在分析战场局势和规律后,临时把总攻时间调整为了白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刘震的“临时起意”,这两场战斗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直接打了敌人一个出其不意,获得大胜。

刘震的军事才能并不局限于此,他还能感知战场走向,预见性地分析战场形势,从而提前做出部署。

1948年9月爆发的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打完后,刘震就根据战场态势提前做出了计划:率部急向沈阳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震在第一时间将此想法电报给了东北野战军首长,不过,在收到首长的复电之前,刘震就已经率领部队行军沈阳了。

等到东野方面发来沈阳的作战情况时,因为刘震已经提前行动了,所以很快就制定并实施了沈阳的战斗计划。

也正是因为刘震的提前“预见”,我军才得以快速摧毁了敌军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震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在军事指挥上既要认真、尊重和接受前人甚至过去的经验,又要敢于不拘一格,依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以求最好地实施上级的战略意图。”

刘震打仗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打没有把握、没有准备的仗,他也十分爱护自己手里的战士,他制定的作战任务主要有两点:在保证任务能顺利实施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无畏的牺牲。

每次战斗,刘震都要事无巨细地了解敌我部署,审时度势,做到用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比如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刘震就强调集体英雄主义,他喊出一个口号:“战场上援救一个战友,胜过打下一架飞机。”

1952年9月26日,从朝鲜回国后的刘震担任了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继续为祖国的空军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1955年,刘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刘震出任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5年,刘震积极相应“干部年轻化”的号召,积极发扬“乐退精神”,主动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

1992年8月20日,刘震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他的人生是革命的人生,他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坚定信念,向刘震将军致敬,向革命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