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记者 王璐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提出六项重点任务。为什么支付便利性受到如此关注?应如何提升老年人群、外籍人士支付便利性?针对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移动支付国际领先但仍有不足

《金融时报》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请您具体谈一谈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如何?

董希淼: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深度融入交通、餐饮、购物、医疗、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我国金融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标识。

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支付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行业发展格局仍需优化、合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开放合作水平亟待提升。其中突出的问题在于,部分群体如老年人群和外籍人士在支付方面面临较大不便,特别是操作便利性等方面亟待改善和提升。由于不会、不愿使用移动支付工具,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经常受阻,甚至寸步难行。特别是外籍人士入境后,不少人时不时抱怨说,“来中国有钱没处花”,“消费支付太不方便了”。

国内有部分人士认为,老年人群和外籍人士应主动学习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特别是外籍人士应“客随主便”,进入中国境内就应该加快适应移动支付环境。这样的认识似是而非,是片面和错误的。老年人由于受条件所限,操作越来越复杂的移动支付工具对他们来说十分费劲。更重要的是,他们长期偏好使用现金,支付习惯较难改变。而外籍人士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人士进入中国境内,短期内让他们学会使用平时较少使用的移动支付工具,是强人所难。作为主人,我们理应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方便,这才是基本的待客之道。

老年人群和外籍人士遭遇支付难题,不但凸显我国支付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影响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由支付衍生的“数字障碍”和“数字鸿沟”现象,将一部分群体排斥在外,使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数字弃民”,与社会公平正义背道而驰。所以,无论是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还是清算机构,无论是金融管理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各类商家,都必须提高认识和站位,坚持“支付为民”主基调,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打通支付服务堵点,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群提高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特别是,支付方式的选择和支付工具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异,不能片面以数量、速度作为单一的衡量指标,并且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和选择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构建“无现金社会”缺乏现实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现金使用、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是我国长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近些年,也有少数支付机构和地方政府门打造“无现金社会”并力推单一移动支付产品,这有怎样的影响?

董希淼:的确,在过去几年,有人还提出“消灭现金”口号,这种提法不但于法无据,而且也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即使在北欧一些力推“无现金社会”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尝试,现金仍然存在,并没有在短期内消失。上述这些国家,人口和面积都非常小,经济相对发达。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求多样的国家而言,“消灭现金”将会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一直将银行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外籍人士普遍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随着入境免签等政策实施,外籍人士来华日益增多,而以移动支付为主的国内支付环境,给他们来华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少困扰。这是在不同的支付环境下,由支付习惯不同产生的问题,既需要制度规范,也涉及技术因素。因此,下一步要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原则,从多个方面提高支付便利性,更好地满足外籍人士日常支付需求。如进一步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商圈逐步增加受理外卡的POS机具,卡组织应降低外卡手续费率、适当让利商户;丰富移动支付产品,简化移动支付工具绑定外卡的要求和流程,根据需要适时提高支付限额;在机场等场所增设外币兑换柜台和机具,在更多ATM上增加外币兑换功能,便利外籍人士兑换人民币现钞。同时,稳步引入外资进入境内支付机构和银行卡清算市场,进一步优化我国支付领域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

此外,从全世界范围看,本应在去除中心、打破垄断上发挥巨大作用的互联网,正在面临“数字鸿沟”带来的挑战。一些弱势群体缺乏数字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在金融数据化的时代,和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片面推进“无现金社会”,将可能扩大支付结算领域的“数字鸿沟”。目前,一些地区、行业拒收现金和银行卡,已经带来诸多障碍,造成不良影响。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2018年第10号公告,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行为,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并要求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下一步,应加快《中国人民银行法》及《人民币管理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对拒收现金等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拒收现金的违法成本,为老年人群、外籍人士等群体创造更好的支付结算环境。

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要考虑到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要,适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单位,不能以降低成本为借口,拒绝提供现金服务,或对使用现金采取歧视性行为。3月22日,笔者在杭州市车辆管理所办理业务时,要求使用现金支付费用,却被告知现金收付窗口人员不在,不能使用现金。在实践中,还有部分商家虽然表面上不拒绝使用现金,但往往以没有零钱为由不予找零,同样需要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是系统工程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技术进步和金融深化,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群、外籍人士支付便利性?

董希淼: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便利关口前移,还要加强各类支付场景拓展,拓宽银行卡和现金在各种场景的使用。如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体育赛事、交通出行、医疗美容等日常消费领域,需要全链条、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金融、商务、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市场主体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不断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水平。比如,针对外籍人士反映较多的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出行场景现金使用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可提供人民币现钞“零钱包”,满足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日常现金找零需求;另一方面,交通部门、网约车平台应引导、督促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接受并使用现金。

当然,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行业各方持续努力,正在加快改善支付环境。今年2月人民银行就提高支付便利性做出全面部署之后,部分机构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方面优化措施。如中国银联推出“锦绣行动2024”,率先投入30亿元资金,发挥作为卡组织的枢纽作用,不断推进支付联互通和受理环境开放;浦发银行加强重要商圈、机场等场所拓展,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场景覆盖,支持VISA、万事达、JCB、大莱等外卡支付;深圳市开展以“支付无忧 畅享消费”为主题的2024“深圳国际支付季”,大力提升来深外籍人士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创新性、丰富性。

不过,当前部分机构采取措施,是基于国务院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求的应急性行为,部分措施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因此,共筑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的锦绣未来,还要付出更多努力,不断巩固近期各类活动和措施的效果和成果,并探索建立起更加长效的机制。比如,采取补贴奖励、加大培训等措施,持续提高商户受理外卡的主观能动性;继续加大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持续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和使用体验。

更重要的是,对支付行业来说,要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加快推进支付领域互联互通。相关部门应采取更多针对性措施,加强督导和考核,短期内应集中曝光一批反面案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应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地方政府应打破地方保护,冲破利益藩篱,拆除支付壁垒,改变市场分割,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一视同仁地为境内外各类人群提供更加便捷、安全、丰富的支付选择,让支付服务更加友好、更有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快建成一个更便利、更包容的支付清算体系,将有助于早日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原载2024年4月1日《金融时报》,发表时略有修改,原标题为《大力提升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创新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