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英雄,而哪咤无疑是这众多英雄中的璀璨明星。他的神奇故事,如同一部跨越时空的传奇,感染了无数少年儿童的心灵,成为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然而,这位英勇的少年并非土生土长,他与众多的人和事物一样,也是随着佛教的东传,从遥远的国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大地上,他经历了文化的融合与蜕变,最终化身为手持火尖枪、身缠混天绫、斜跨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这个过程,就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渐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哪吒”始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咤,梵语名Nalaku-vara,其音译众多,诸如那咤矩袜哕、那罗鸠钵罗、那咤鸠跋罗、那咤俱伐罗等,然而人们更习惯于简称他为哪咤,或亲切地称之为那孥天、那罗鸠婆。在唐朝之前,中国的佛教界并未留下关于哪咤的记载,仿佛他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未曾留下痕迹。然而,到了唐代,哪咤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此,哪咤的名字开始在中国佛教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传说和故事。

哪咤这一名字,最早可见于唐代天竺来华僧人菩提流志所译的《不空捐索神变真言经》。此经自神龙二年夏启动翻译,至景龙三年春终成。经中,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众神侍立聆听,其中便提及了名为那咤俱钵罗的神祇。然而,此处仅点到其名,未深入叙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哪吒之名再次出现在唐玄宗时期高僧不空所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与《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两部佛经中。据这两部经典所述,哪咤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手执神戟,守护着国王、百官以及佛教信徒。

他眼观四方,一旦有人对上述人等心生恶意,哪咤便会以金刚杖护卫,捍卫他们免受伤害。在这两部经典中,哪咤被赋予了国家和佛法的双重守护神身份。
这种神祇设定或许源自其父亲毗沙门天王,这位神祇是北方阎浮提的守护神。传说在玄宗天宝元年,吐蕃、康居等五国联合进犯边境,围困安西城。唐玄宗祈求不空作法,随后毗沙门天王率领神兵天降,使得敌军败退。哪咤作为凡间国土的守护神,与其父亲毗沙门天王的职责一脉相承。
此外,《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还提到,毗沙门天王有一座宝塔,其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哪吒则经常手捧此塔,侍奉在天王左右。这一情节或许为后世毗沙门天王形象演化为托塔李天王提供了文化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唐时期,元友谅在其著作《汶川县唐威戎军制造天王殿记》中深情描绘毗沙门天王:“他居于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守护着阎浮世界,而哪咤太子则手捧宝塔,屹立其旁。”这种描绘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毗沙门天王的威严与哪咤的坚韧。
而晚唐的郑綮,在其笔记小说《开天传信记》中,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温馨动人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哪咤太子向道宣大师敬奉佛牙,以表达对其精进修行的敬仰。道宣,这位唐代杰出的律僧,以其苦行和精进闻名于世。

传说中,他在夜晚行走时曾不慎从台阶上跌落,此时,一位少年立刻上前扶持。当道宣询问少年的身份时,少年自称是毗沙王之子哪吒太子。他表示,自己一直深感于道宣大师对佛法的坚守和精进,因此在暗中默默守护着他。为了表达这份敬意,哪咤太子将自己一直敬奉的佛牙转赠给了道宣大师。
这个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哪咤太子的忠诚与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道宣大师的高尚品质。这种情感与精神的交流,宛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析骨还肉”的传说在宋代已深入禅林,哪咤的形象更是广为人知。禅师们纷纷以哪咤为话头,巧妙地说禅打机,唤醒沉迷的禅众。哪咤的三头六臂神通,源于佛教,更添神秘色彩。后秦时期,竺佛念译《菩萨处胎经》描述菩萨降生凡间为“三头八脚,四眼八臂”。而在宋代禅林中,哪咤常被称为八臂哪咤,如宋绍兴三年编成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中就有“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之语。但若论头臂合一,

禅林更倾向于称哪咤为三头六臂,而非三头八臂。北宋汾阳善昭禅师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中率先提及哪咤三头六臂的形象,言“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稍后的圆悟克勤禅师在《碧岩录》中也提到,“忽若忿怒那咤,现三头六臂”。

这两位临济宗巨擘的言论,使得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在禅林中愈发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禅林还流传着哪咤“析骨还肉”的传说。据北宋僧道原于景德元年撰成的《景德传灯录》记载,此说在晚唐时期已有所流传。书中有人向禅师提问:“那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咤本来身?”投子大同禅师放下手中杖子,予以回答。另有一处记载,有人向天台山德韶禅师问道:“那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关于哪吒析骨还肉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既然之后他又为父母说法,这或许正是为了彰显肉身虚空、佛法为真的禅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的苏轼在《哪吒》诗中,以巧妙笔触描绘了北方天王与其子哪吒的微妙关系。诗中言:“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这宝塔,原是哪咤捧持之物,如今却变成了毗沙门天王亲自托举的神器。

诗中隐约透露出哪咤与其父之间的矛盾,似乎这宝塔是佛赐予天王,用以降服桀骜不驯的哪吒。在宋代,哪咤已成为禅林打禅机时常用的典故,虽然诗中并未详述,但已可见哪咤传说中的元素,如宝塔、三头六臂、析骨还肉等开始崭露头角。据此推测,哪吒的故事在此时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咤的形象首次得到正面展现。剧中,二郎神拜访好友哪咤,无意中射破锁魔镜,释放了牛魔王。牛魔王肆虐人间,哪咤与二郎神联手讨伐,最终将其降服。这里的哪咤被描绘为“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的神话英雄,展现了他神通广大、武艺高强的形象。

哪吒故事的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数个世纪的沉淀,哪吒的传奇故事终于在明代绽放光彩,被世人所熟知。明代的刻本《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咤太子”的条目首次赋予了这位英雄详细的生平描述。书中描绘,哪咤原是玉皇大帝座下的大罗仙,身姿伟岸,六尺高挑,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神力无边。奉玉帝之命,他下凡降妖除魔,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家中。

然而,刚出生五日,他便展现出不凡的勇气,独自前往东海沐浴,与龙王激战,斩杀了九条恶龙;又手持轩辕箭,射死了石姬娘娘之子。虽然英勇无比,却因连连闯祸,激怒了父亲,遭受责骂。哪吒心中无愧,为了表达孝心,他毅然割肉剔骨还父。
其真灵向世尊,即如来佛祖求救。世尊慈悲为怀,折下荷菱为哪咤重塑筋骨,荷叶为衣,使其重生。重生后的哪咤继续降妖除魔,立下赫赫战功,玉皇大帝因此封他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原本的哪吒坐莲花上说法,化身为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佛性的高洁。

哪咤因莲花而重生,暗喻其性情纯净无染,如莲花般洁白无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则将哪咤的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哪咤的来历被白话文简要交代,内容与《三教搜神大全》大致相同,但增加了哪咤得名的原因——他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咤”字。此外,还揭示了李靖托塔的原因,原是哪咤重生后要报剔骨之仇,如来佛祖便赐给李靖一座宝塔来镇压哪吒。

在小说中,哪吒排行第三,还有两个哥哥:金吒、木吒。他多次出现,从最初的跟随李天王到花果山与孙悟空大战,到后来协助唐僧师徒擒拿牛魔王、收服金鼻白毛老鼠等,其形象在整部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英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哪咤的一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描绘。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哪咤作为商朝末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降生于世——其母生下一肉球,李靖误以为是妖怪,挥剑劈开,从中诞生的便是哪咤。
哪咤的生命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太乙真人收为门徒,却因在东海嬉戏,误杀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引来了龙王的怒火。为了不拖累父母,哪咤选择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悲壮之路。然而,他的命运并未因此终结。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借助莲花和莲藕的力量,哪咤得以重生。

重生后的哪吒,以全新的姿态站在了人们的面前。他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成为了民间传颂的少年英雄。他的英勇事迹,如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更是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哪吒的莲花托生,不仅是他从世俗到神圣、从凡人到天神的转变的象征,更是源于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莲花,作为佛教的神圣之物,代表着纯洁与神圣。哪吒以莲花为身,意味着他彻底脱凡去俗,走向了神圣与永生。
哪吒之所以深受民众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经历充满了曲折与感人。他敢于与龙宫对抗,不畏强权,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而他的削骨还肉的遭遇,更是让人感叹不已。另一方面,哪咤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使得他在古代神仙中独树一帜。他的孩童形象,更是增添了他在民间的亲和力,深受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

哪咤的神通以三头六臂最为著称。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中,每当遇到强大的对手,哪咤便会展现出这一神奇的形象,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并常常因此获得胜利。而他的武器更是多种多样,包括火轮、降魔杵、火星剑、绣球儿、缚妖索等。在民众心中,哪咤的形象始终是那个脚踏风火轮、身挎乾坤圈、臂缠混天绫、手执火尖枪的顽皮可爱的少年英雄。这样的形象,在《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影视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让当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