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来,他既有功劳,也有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

《中国企业家》记者张文静

编辑米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蒙牛深夜发的一纸公告,震动了大半个乳业圈。

3月26日晚,蒙牛宣布,高飞接棒卢敏放成为公司新总裁,即蒙牛新的掌舵人。此消息一出,第二天开盘,蒙牛乳业大跌超6%,总市值跌至约700亿港元。

27日,在香港召开的业绩会上,身材高大的高飞着深色西装、系蓝色领带正式登台亮相。镜头前,他与卢敏放两人微笑握手,以示这新旧接班顺利完成。

在此之前,业内就一直有卢敏放提了辞职的传闻。也有消息称,蒙牛曾四处寻找合适的候选人。据悉,按照惯例,蒙牛高管聘任期一般为3年一个周期。现年55岁,担任总裁近8年的卢敏放,已连任两届多了。

但为何会在此时换帅?对此,蒙牛公告表示,此次管理层调整是蒙牛集团董事会基于中长期战略考量的重要决定。

此时的蒙牛,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自卢敏放上任以来,他在内部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亲自牵头推动了整个集团的数字化战略转型等。这一系列措施, 扭转了蒙牛亏损的局面, 为蒙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卢敏放于2017年提出了“双千亿”的目标,至今已失约3年多——蒙牛昨晚发布年报显示,2023年蒙牛实现收入增长6.5%至986.2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8.09亿元,同比下降9.3%。

对于自己在蒙牛的这8年,不知卢敏放会如何打分。但在外界看来,他既有功劳,也有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卸任后,卢敏放仍继续担任蒙牛董事会副主席和公司执行董事,这说明,蒙牛决策层对他依然是认可的——在蒙牛未来的发展中,他仍有重要话语权。

有意思的是,卢敏放上任蒙牛总裁时47岁,如今接替他的高飞,同样也是47岁。

这一次,蒙牛不再选择外部的职业经理人。而是起用了自己培养起来的,在公司工作近25年的元老级人物高飞——他从2016年开始,担任蒙牛集团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而高飞也是蒙牛自创立以来的第五位掌舵人,此前四位分别是牛根生、杨文俊、孙伊萍和卢敏放。

蒙牛的高飞时代已然开启。但回首来时路,人们是否会记起,2016年9月,卢敏放出任蒙牛总裁时,是以“救火队长”身份出现的。

“动刀”蒙牛

卢敏放时代的蒙牛,被外界称为“狼性回归”。

时针拨回2016年,蒙牛处于业绩亏损、被老对手伊利甩下的窘境。时任蒙牛董事会主席的马建平曾说,“蒙牛2011年时与同行不相上下,到2016年中期无论在市值、收入、利润等方面都与对手有较大差距。”董事会开始物色新总裁,卢敏放被确定为最终人选。

在担任蒙牛总裁前,卢敏放于2015年初担任蒙牛乳业控股的雅士利集团总裁。更早时候,他在达能供职多年。在多美滋中国区总经理任上,他一度将该品牌送上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他的工作经历和能力受到蒙牛股东的认可,也让外界对他寄予厚望。有业内人士表示,卢敏放是大股东中粮为当时的蒙牛找到的最好人选。

2016年9月15日,卢敏放正式加入蒙牛。他向董事会立下“军令状”,首要任务是保证蒙牛的持续增长。上任后,卢敏放展示了强硬的手腕和强大的协调能力,快速推动了蒙牛的一系列变革。

作为空降高管,蒙牛的董事会、资本市场和股东不会给卢敏放很长的适应时间,他必须要先拿出业绩。因此,改革实施得非常坚决和快速。

卢敏放

2016年底的蒙牛年会上,卢敏放作为新总裁,首次对外完整表达对蒙牛的改革措施,包括聚焦品类,打造新的事业部制,成立常温、低温、冰品、奶粉几大垂直事业部;聚焦优势品牌,砍掉增长过慢、没有优势的品牌。

最大的变化是组织变革。卢敏放用很短的时间迅速决策并实施了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常温乳制品、冰品及乳饮料、低温乳制品三大品类管理系统调整为常温、低温、冰淇淋和奶粉等产品独立运营的新业务模块。

刚上任的卢敏放花了2个月时间,走遍蒙牛所有工厂及除新疆、西藏以外的所有销售省份。回来后,卢敏放把核心团队找来开会,讨论在内部改成BU制。

开会时,卢敏放提了四个问题:要不要改成BU、什么时候改、花多长时间改、如果改会不会影响业务。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要改回BU,越快越好,不能影响业务。

2016年12月中旬,蒙牛启动组织变革,到次年1月底已经完成。这是一次规模十分浩大的变革,涉及蒙牛4万名员工。

“全面下放权力,让能听到炮火的一线人员做决策。”卢敏放在2020年接受采访时解释称,组织架构调整前,供应链、营销和销售职能整合在一起,重大业务的决定权都在CEO手上,很多时候CEO无法有效做业务决策。

改成BU制后,事业部负责人对前端、后端一切负责,生产、品牌等许多职能也下放到事业部,同时精减了总部30%的人员,决策、工作效率快速提升。

变革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1月,蒙牛业绩同比增长19%。不过,据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卢敏放在蒙牛的架构调整,也得到了中粮方面的支持。

狼性血液

组织架构调整的快速完成,让卢敏放看到了蒙牛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执行力。

卢敏放深谙“狼性”对蒙牛的重要性。许多老蒙牛人并不缺乏狼性,在“牛根生时代”,蒙牛就曾凭借“狼性”在全国开疆拓土。卢敏放上任后,在蒙牛内部同样倡导狼性文化。

2017年8月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卢敏放说,我们看到了蒙牛狼性文化的回归。此外2017年开始连续几年,卢敏放每年都号召蒙牛要打一次酣畅淋漓的胜仗,“只有打胜仗,团队才会再接再厉”。

卢敏放的用人原则非常“铁腕”——能上能下。他曾在6个月内换掉了11位直线汇报的高管。在蒙牛,业绩和能力是刚性准则。他曾在2017年上半年业绩会上公开表示:“在业绩导向上,我们上半年已经换了一些小业务单元的领导人,‘行就上,不行就下’必须要推行。”

“不要把命运赌在不能信任,或是我认为没有能力把公司带向未来4到5年成长规模的人身上,在用人上我不能妥协,也不允许自己犯错。”卢敏放曾说。

去蒙牛,卢敏放没带一兵一卒,不带下属,也不介绍下属进蒙牛。他认为,只有他自己高度自律,所有人才会相信“谁有能力谁上”的原则。

在激励、淘汰上,他也颇为大胆、激进,“激励没有限制,你敢做我就敢奖”。

卢敏放曾透露,他上任后调研发现,核心管理层的奖励占总激励额度的比例能达60%~70%,其中CEO占30%。他上任后进行了分配体系改革,核心管理层拿20%~25%,CEO最多拿10%,大部分奖励下沉至中坚力量。

卢敏放确实拿出了业绩。2017年,蒙牛乳业收入同比增长11.9%至601.56亿元,同时扭亏为盈,实现盈利20.48亿元。在接下来的2018年、2019年,蒙牛的业绩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卢敏放的遗憾

卢敏放执掌蒙牛近8年,有得意,也有诸多遗憾。

自卢敏放上任起,蒙牛就一直在全力追赶老对手伊利。2017年中期业绩会上,他表态,“我们要与伊利缩小差距,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利润规 模。”2019年,卢敏放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表示,蒙牛没有放弃对国内行业第一的争夺。

2017年,卢敏放制定了“双千亿”目标,即“2020年销售额和市值均达到千亿”。2020年,他又提出到2025年实现“再创一个新蒙牛”的目标。在他的规划中,奶酪、鲜奶、奶粉三大业务都会上到百亿以上规模。

然而到2023年,卢敏放的“双千亿”目标仍未达成。2023年,蒙牛乳业销售收入为986亿元,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

而与伊利的业绩差距也逐步被拉开,差距主要体现在奶粉板块。

卢敏放本人做奶粉出身,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对蒙牛奶粉业务的重视,如“如果做不好婴幼儿配方奶粉,不会成为领袖级的企业”。

2020年,卢敏放对外放话:“一个没有把婴幼儿奶粉做大的总裁绝对不是一个好总裁,所以我再回到上海,回到奶粉圈,我想请你们相信,为了我的名誉,我也要把这个业务做好!”

但事与愿违,卢敏放并未在任职期间扭转乾坤,奶粉业务依旧是蒙牛的薄弱部门。

蒙牛在2010年、2013年分别并购奶粉品牌君乐宝、雅士利。君乐宝本是蒙牛的优质资产,自2010年蒙牛成为君乐宝最大股东后,君乐宝发展提速,到2018年总营收已达130亿元,其中奶粉业务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然而,2019年,蒙牛放君乐宝单飞,卖掉了这块优质资产,不仅让蒙牛奶粉业务短板变得更短,还意味着蒙牛用9年时间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劲敌。

紧接着,卢敏放就以71亿元的价格收购澳洲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厂商贝拉米,溢价高达50%,目前仍未成气候。而雅士利长期业绩疲弱,2023年已退市,被蒙牛私有化。

2023年,蒙牛奶粉收入为38亿元,占蒙牛总收入3.9%,较2022年均所有下滑。

外界对卢敏放的质疑主要在“买买买”上,控股现代牧业、富源牧业,又将中国圣牧收入囊中。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主要是为了实现产业协同。

而蒙牛液态奶常年挑大梁,营收占比长期在80%以上,但市场饱和,业务增长缓慢。在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元化业务上,蒙牛也主要靠收购。除奶粉外,冰淇淋领域,卢敏放收购了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创办的东南亚品牌艾雪;奶酪领域,控股妙可蓝多。

回顾蒙牛的收购案,品牌收购后加速发展的很少,业绩对蒙牛助力也较小。2023年,冰淇淋、奶粉、奶酪业务占蒙牛总收入仅14.4%。

卢敏放曾表示,希望蒙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如果这项事业需要30年才能做到,我希望我能够干好,之后我的接班人继续干下去。”如今,卢敏放卸任,蒙牛老将高飞将如何带领蒙牛高飞?

参考资料:

《对话蒙牛集团CEO卢敏放:重燃乳业巨头的梦想和荣耀》,BCG波士顿咨询

《卢敏放履新周年考:给蒙牛加点狼性》,时代周报,李宛珊

《卢敏放:“天生要强”的乳业代言人》,中国新闻周刊,杨群

新博弈(ID:newgametheory)

━━ 已入驻平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视频号 已入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