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近期,人民日报评论版“现场评论”栏目连续推出8篇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辩证法”评论,全面回顾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破解的问题、务实的举措、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系列评论刊发后,在“学习强国”平台阅读量超100万,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微博账号上阅读量超400万。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录”,系列评论为更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凝心聚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统论证量与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千头万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寻经验启示,必须理顺其中的发展逻辑,把握好发展中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系列评论紧扣发展的量与质做文章,聚焦协同发展中的辩证考量、精准发力,使论证更具内在张力和哲学意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列评论从顶层设计、中层统筹和基层执行的精准耦合,以及自上而下谋划与自下而上落实的良性互动中,得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蓝图变实景”的“发展公式”,开宗明义地揭示了京津冀一体谋划、合力实干的制度优势;用首都北京以疏为进、以减提质的探索实践,回答了如何用减量发展增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透视取与舍背后的结构重塑;着眼如何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动能的关系,寻求破与立的动态平衡法则;探讨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的相生相依,在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中做好协同文章的有效方法;分析在业已形成一定合作广度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开掘合作深度,升级共赢维度;把握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活力的关系,从人文经济学样本中抓住协同发展的人文纽带;关注协同发展的民生福祉,围绕“协同发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关键还要根植人民、依靠人民”的论点展开;剖析协同发展如何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实现面中有点、以点带面、点面共进。8篇评论分别从谋和干、减和加、立和破、城和产、广和深、旧和新、物和人、点和面这八组辩证关系破题,系统谋划、分角度阐释,构建起严密的辩证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系列评论既是对过去十年间发展成果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前瞻思考,通过辨析一个个行进中的时代命题,让读者近距离感受评论的思想脉动。系列评论大多从今昔对比起笔,在展望未来中落笔,在历史、现实与未来融汇的思辨中延展时空纵深,有力回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去“为什么能”、未来“向何处去”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刻把握共性与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系列评论通过京津冀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突出“瓣瓣同心”的主题,同时以三地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讲好“瓣瓣不同”的故事。评论所用的案例和论据,既瞄准协同发展,又突出各地实际,着力展现京津冀在谋求发展共性、彰显发展个性中求取最大公约数的探索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文,聚焦协同发展中的城市定位与发展重点,追溯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的不同发展路径,阐释明确城市功能和区域角色定位,找到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之道的重要意义。一文,透过河北省永清县云裳国际服装城承接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原有功能,带动两地产业孵化、商圈蝶变的案例,得出“疏解与承接、转型与升级,都应致力于错位发展、各展所长,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错配”的观点。一文,既着眼京津冀三地实践找出减量发展的共性,又立足各地实际观察具体“减法”的不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在减,河北压减钢铁、水泥、燃煤等高污染产业是在减,天津加快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也是在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列评论瞄准协同发展这个“靶心”,直面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差异,通过梳理“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展现三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功能互补、利益相连,在错位发展中实现联动协同的路径。

巧妙融合述与论

现场感是“现场评论”栏目的突出特色。从写作方法看,这组评论注重现场采访,多以鲜活的场景描写开篇,善用俚语、口语。从作者队伍看,8篇评论中,3篇来自评论员的现场采访,5篇出自记者之手。以记者思维写评论,往往会融入更多“述”的成分,让评论更有故事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有‘体检’,城市规划实施也有‘体检’吗?”一文以一个含比喻的问句开篇,一下子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紧接着,评论员以自己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获取的采访素材作答,有关同志表示已“连续6年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工作”,另一位采访对象分享身边朋友异地就医的亲身经历,折射公共服务资源在三地加速流动共享的现实。两段采访,让谋划与实干之间的连接就此建立。“上午9点58分,在河北省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外,笔者看到一辆载满蔬菜的冷链大货车……说完,张磊一脚油门,货车在106国道上远去。”“早晨7时30分,一辆京津定制快巴从天津武清高村客运站准时驶出。在周边多个小区依次接上乘客后,快巴直奔北京通州次渠。”等评论,开篇精确到分钟的现场描写,让读者随评论员一起深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火热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情况客观存在”,生动点明三地发展水平差异;“倘若搞‘大杂烩’,在‘胡同里办工厂’,就偏离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把‘白菜心’做好”形象道出减量发展的必要性;“韩凤云掰着手指说:‘三亩地,两个棚,一年收入不止五六万!’”,从群众语言中听出协同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观点与故事相互映衬,评论语言与生活语言相得益彰,使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样的宏大主题,在表达上有效规避了刻板笨重,轻盈之姿、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更多内容 点击阅读:

作 者:荣 翌

编 辑:夏康健

核 校:裴苒迪